文明对话系列讲座
伊斯兰与佛教文化比较研究
奉大慈大爱的真主之名
无花果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祈求真主赐福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及其家属和弟子。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文明对话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伊斯兰教与佛教文化比较研究》。
我们对佛教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因为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有三教九流,三教的其中一个就是佛教,佛儒道三教, “佛”指的就是佛教。佛教对穆斯林也有很深的影响,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会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把伊斯兰与佛教对比,在国内尚属首例,穆斯林还没有正式开展过这项活动。如何以伊斯兰的视角看待佛教,这就是今天我给大家探讨的内容。
大家对佛教都不陌生,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很多影响。比如说两个人见面为了表达自己的荣幸,就会说“三生有幸”,“三生”就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穆斯林是不讲三生的,我们只相信今世和后世,某些派别讲先天、中天、后天,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说“三生”无疑就是佛教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介绍朋友见面也说:“和你见面是一种缘分”,“缘分”这个词也是受佛教的影响。人有时候发怒发火的时候会说“我倒了八辈子霉了!”这个“八辈子霉”就是佛教的影响,因为佛教相信过了这一辈子还有下一辈子。有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会说:“我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这个做牛做马也是受佛教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都曾受到佛教的影响,作为一个穆斯林也在所难免。
佛教是我们身边的一个非常不得了的宗教,佛教影响下的群体也是很庞大的。国家注册的佛教徒并不多,但是中国的民众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它的影响,所以作为中国穆斯林有必要对身边的这个宗教加以了解。以后的系列讲座中还会涉及到伊斯兰与基督教比较研究、伊斯兰与国学的比较研究等。穆斯林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必要与其他群体展开对话,所以我们推出这样一个系列,希望大家能够因此获得裨益。
我们首先以伊斯兰的视角来看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距今大约有2500年历史。大家都知道,佛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不是神,而是人。他出生在距今2500年前,古代印度的一个小国,他的原名叫乔达摩·希达多,是净饭国的一个王子。他刚开始没有出家,享受着非常优裕的生活。他在宫内锦衣玉食,没有悲伤,没有痛苦,没有食不果腹的经历。后来他出外巡视,看到很多人都在受苦,他才明白快乐只是暂时的。他看到农夫汗流浃背地劳作,感到很痛苦;看到小虫子被耕地的犁铧劈成两半,感到很痛苦;看到人病了也很痛苦,又看到大家抬着一具死尸,散发着臭味,大家都哭哭啼啼的,他一想到这些就痛苦万分,他明白生命不能长久,人原来还会死!他希望找出解除痛苦,获得快乐的一条途径。于是就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出外修行。起初,他的修行不得要领,修行花费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在菩提树下他才意识到自己获得了天地间的真理,有了彻悟。
伊斯兰对此怎样看待呢?佛教是安拉启示的吗?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对其他宗教应持什么态度?
伊斯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来源于安拉——造物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神——安拉,真主不可能在世间启示两种或者两种以完全不同的宗教或者两种以上的宗教,独一的主宰对人类的启示是一致的,主对每一个民族都有引导。主启示过闪族人,比如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同样也启示印度人,罗马人,波斯人,这是一个普遍真理,无需怀疑。这是有古兰经明文证明的。每一个民族各有使者。(10:47)使者就是先知,是圣人。毫无怀疑,我们这个民族也有使者,每一个民族的圣人传达的真理也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可能传达第二种主张或者第二种声音。他们传达的都是认主独一,是一神论:“La`ilaha,illallah”(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各个民族的先知所传达的都是同样的宗教。可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宗教呢?为什么有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锡克教……。
我们给出答案:真主启示的宗教只有一个,所有先知所传达的真理也都是一样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的侵扰,产生了畸变。就像一条河在流动的过程中,有了各种各样不洁净的因素,河水遭受污染,于是河水变质了,不再是原来清澈的河水,之后又分成了各个支流,就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起初的宗教只有一个,就是“La`ilaha,illallah”,所有先知的主张也都是一致的。我举个例子:古兰经中提到穆萨、尔萨、易卜拉欣,其他宗教的经典也曾经提到。犹太教的圣经旧约之中有个著名的十诫,十诫的第一条就是:”我是耶和华,除我之外不可有别的神。《古兰经》塔哈章对此证实:我确已挑选你,你应当倾听启示:我确是真主,除我外,绝无应受崇拜者。你应当崇拜我。(20:13-14)这句话是真主启示给穆萨的,穆萨就是基督徒所说的摩西,中国的天主教称之为梅瑟。在基督教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14章,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耶稣没有说“你们应该崇拜我……”,他不敢说这样的话,他是什么身份呢?“认识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他是主“所差来的”,是“莱苏伦拉”,是主的钦差,这个教导和对穆萨的教导乃是一脉相承。再看穆圣带来的教导也是“La`ilaha,illallah”(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古往今来,所有圣人宣传的真理都是一样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古兰经中提到了一部分圣人,但并没有提到中国的圣人,印度的圣人,罗马的圣人……,古兰经没有一一讲述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因为他们于阿拉伯人相距甚远;另外古兰经也不是一部圣人词典,没有必要把十二万圣人的名字和故事全部收录,让你想了解哪一位圣人的名字,输入之后就可以检索,不是这样的。古兰经只以一部分圣人的事例作为典型来教导人类。
同样,中国古书之中也曾记载了一神论信仰,在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国的先民就曾信奉一神论,从何得知呢?从中国的古书就可以得知,人们先把神称为”帝”,上帝的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再后来又多称为天。孔子是非常有名的圣贤,当时王孙故询问他:“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是拜奥神还是拜灶神?拜这俩神有什么区别吗?孔子对此作出了非常著名的回答,子曰:“非也,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孔子说:都不对,得罪了上天,再也没有别的祈祷对象了。孔子是非常虔诚的“认天独一”的人。这里指的“天”不是“昨天、今天”的天,也不是”阴天、晴天或者有雾霾的天”,也不是“一天、两天”过日子的天,而是指的造物主。”天者,巅也,至高无上”,这是说文解字中对天的含义的解释,而《春秋繁露》也说:“天为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这里的“天”都是指宗教意义上的天,是主宰的意思。中国古人说天就是指的主宰,而天是独一的,这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上帝是独一的,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这是《诗经》上的原话,《诗经》上还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中国古书上带来的信息是认主独一。后来,张角创立了“五斗米教”,再后来,汉代末年明帝开始,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偶像崇拜就越来越庞杂,宗教信仰陷入混乱。不信仰独一主宰的宗教,无外乎都是人为的篡改。不是起初只有一个宗教吗?为什么会有犹太教?真主给犹太人的启示的确是一神论。然而当这个民族不再向外传教,而把它当成自己民族专利的时候,大家就给这个宗教起了个名字叫犹太教,因为只有犹太人才信奉,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所以,这个宗教就变质了。人们称穆萨遗留下的宗教为犹太教。
何谓基督教呢?耶稣在世时有没有声称自己是基督徒呢?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基督徒。但在他之后,人们对上帝的崇拜淡漠了,又从对上帝的崇拜转向对基督的崇拜之上,所以大家称其为基督教,因为这是一个拜基督的宗教。
佛教也是如此,起初并没有佛教,释迦牟尼只是给大家带来一条智慧之路,引导大家走出苦难的道路,但是后来,大家却以佛为崇拜的对象,于是这个宗教就成了佛教。释迦牟尼本人并没有命令别人崇拜他,在他的教化之中,包括他的信徒搜集的各类书籍之中,都找不到释迦牟尼说过拜他就可以脱离苦难,或者诸如”你们只崇拜我”这样的话,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释迦牟尼只是一个凡人,起初,他为了挽救大家脱离苦难,开始修行。他的生活本来非常好,他的妻子也非常漂亮,花容月貌。有一天他看到妻子睡觉时嘴巴张得大大的,打呼噜还流口水,妻子漂亮的容颜就一下子破灭了!这么美貌的妻子竟然变成这个样子,美丽不常在,再好的东西都有消失的那一天,于是他感到极端的痛苦。如何消除这种痛苦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通过禁食开始修行,包括对性欲的控制,就是出家。他给父亲和妻子解释清楚以后,就开始出家修行,寻找中正之道。以至于饿晕过去,饿得脱水了差点死掉,也没有找到真正的道路。一个牧羊女用羊奶把他救活了,之后他开始吃饭,并在菩提树下静静地打坐,突然有一天他得道了,从此以后大家都叫他释迦牟尼。我刚才讲了,他叫乔达摩·希达多,为什么叫他释迦牟尼呢?也就是释迦族的智者,释迦牟尼是智慧者的意思,他是彻悟者,大家都叫他佛,佛是何意?就是彻悟了的人。中国的汉字很有趣,凡是和神有关系的都是“礻”字旁。神是“礻”字旁,祖先的祖也是“礻”字旁,而佛不是“礻”字旁,而是人字旁。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认为佛是神,大家都知道他是人,所以佛是“亻”字旁,佛就是彻悟了的人,就是那个印度王子,彻悟了之后,大家都称之为佛。原来还有其他翻译“浮图、浮屠”等,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的意思还用来指佛塔,也称“佛陀”,简称为“佛”。
“彻悟者”,在阿拉伯语里有个词,叫“奈比”,翻译成汉语就是“先知”,换句话说,“佛”就是“先知”的意思,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先知道了,不就是先知吗?别人不觉悟的情况下,他觉悟了,不就是先知吗?“佛”是梵语,与“先知”一词的意思相同,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先知呢?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之后,也就是说大彻大悟之后,就有了大量的信徒围着他听讲,他要求大家信奉他的主张而皈依。我们常说,有人皈依伊斯兰,而皈依这个词就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在佛教之中称“皈依三宝”,之后就是一个佛教徒了。“三宝”是指佛、法、僧。“佛”,指释迦牟尼,也指所有彻悟了的人。“法”,就是佛法,指的是佛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系列认识,以及佛的戒律,统称为佛法。还有“僧”,是指传播释迦牟尼主张的人。职业的传教士就叫“僧”,僧也是“亻”旁。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如果你皈依佛教,就意味着服从三宝,就成为佛教徒了,这些人是不是就要出家了呢?不是的,佛教讲究“三宝四众”。四众:在家的称为“居士”,出家的称为“比丘”。比丘有两种:男比丘,女比丘,男的就是和尚,女的就是比丘尼,简称尼。有时后面加上“姑”字,梵汉组合,称为“尼姑”。尼是梵语,姑是汉语,也就是做比丘的姑娘。比丘就是男僧,比丘尼就是女僧,这是出家的。在家修行做居士也有两种,是“优婆塞”、 “优婆夷”。 “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就是女居士。婆姨就是指的女人。但这个“夷”不是婆姨的姨,而是化险为夷的夷,这就是佛教的三宝四众。
佛认为,他已经成佛了,他跳出痛苦不受痛苦的干扰了,看透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有五蕴组成: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些词都是比较古老的译法。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和现代汉语都有区别。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意志、人的情绪、人的认识、人的诚实,这些是世界的主要来源,人们受制于这些东西,被它们所干扰,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这叫”五蕴”,把这些都看透了就叫“五蕴皆空”,有人说六根清净,实际上最先达到的境界叫“五蕴皆空”,摆脱这些行为的指使和控制就五蕴皆空了。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插图】
如图中所示,众多的美女在佛看来熟视无睹,因为他已经是五蕴皆空,所以他无动于衷,在他看来她们是不存在的了,他对这些美女没有任何感觉,他认为这些都是暂时的幻想。菩提树下彻悟,这就是释迦牟尼成佛的经过。他成了佛,成了释迦牟尼,这幅图就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情景。【插图】
刚才讲了,佛不是神而是人,是“亻”字旁,中国人对字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在先秦以前,中国是没有这个“佛”字的,这是后人造出来的。印度彻悟了的那位”浮屠”,中国人该如何称呼他呢,就专门造了一个词叫做“佛”。佛是不是圣人?佛是彻悟了的人。而伊斯兰对于圣人的定义之一就是彻悟了的人,别人还在迷误中,他已经醒悟了,已经被真主启示了,所以就超凡入圣而成为圣人。
佛教中提到“佛”的概念和伊斯兰提到圣人的概念是一致的,佛得道是在菩提树下,古兰经则提到了穆萨得道是在西奈山,他在那里得到了安拉的启示。真主与穆萨约期四十天,为他启示了一部经,叫《讨拉》,就是犹太人信奉的摩西律法。古兰经还提到易卜拉欣的成圣经历,当时他也非常困惑,看到满天的星斗,就说星斗是最大的,说它是我们的主宰;当月亮出来之后,月朗星稀,他说,看来月亮才是我们的主宰;当月亮没落的时候,太阳出来了,他说,太阳才是我们的主宰。当他发现红日西坠,意识到太阳也是有生命的,有始有终,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永久的造物主,最后他发现了真理,他说:我凭着诚实的本性改奉创造天地的主宰,我不是以物配主的人。(详见6:79)这是易卜拉欣成圣的过程,是一个渐渐觉悟的过程。释迦牟尼也是渐渐的觉悟,还有一种觉悟则是顿然觉悟,可以叫顿悟。穆圣得道是在希拉山洞之中,当时他在希拉山洞里面壁静修,突然看到天使来到他的跟前教他诵读古兰经,启示了第一段经文“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这就是穆圣成圣的经历。
古兰经提到的这些先知穆萨、易卜拉欣以及穆圣,他们的成圣经历和释迦牟尼的成佛的经历的确十分相似。如果把“佛”与“圣人”一词进行转换,“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彻悟了,也就是成为先知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彻悟了,实际上也就是成圣了,佛教不说他成圣,说他成佛了。而我们说先知成圣之后就有圣品了,具有先知特有的品德。佛教则认为一个人身上有佛性了。佛性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佛才有呢?不是的,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都有,包括我在内,在佛教徒看来,我就有佛性,大家都有佛性。也许你听了会别扭,我又不信佛,怎么会有佛性呢?“佛”是啥意思?佛不就是彻悟的人吗,你有没有彻悟的潜质呢?肯定有,所以,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都有觉悟的可能性。所以他说众生,皆有佛性。伊斯兰有没有讲众生皆有圣品呢?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圣品,不是先知才有。普通人有没有圣品呢,有!但不是全部。比如说每个人都会做梦,先知说信士的梦是圣品的四十分之一。假如圣人有四十个特点,你有其中的一种。圣品有很多种,比如圣人很仁慈,仁慈是他的品质之一,我们也有仁慈的品质,也就是说我们也有多少分之一的圣品。仁慈是圣人的品质,你如果仁慈,你也有这样的品质,也就是说你也有圣品,但你不是圣人,而是有四十分之一的圣品或者四十分之二或者四十分之三的圣品。我们对圣品就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通过对比释迦牟尼成佛的经历来做一个结论,他是不是先知呢?先知肯定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是好人,不会做坏事。在历史的记录中,的确没有见到他做过什么坏事,他是一个清廉的人。另外,先知一定会给大家传播真理。有人说他没有传播认主独一,为什么?有人说佛活着的时候传播了认主独一的知识,只是他死之后,后人篡改了这些东西,所以没有人强调认主独一的知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认主独一这个事情不需要强调,那个时候谁都信这个,谁能不信造物主啊,这个事儿不需要再特意传播,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也有!释迦牟尼的生存环境是印度教的背景,在佛教没有到来之前,大家都信印度教,印度教本身就相信创造天地的造物主,所以这事不需要再强调了。伊斯兰教之中有个著名的学者叫安萨里,安萨里的著作很多,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作品叫《Ihya` Ulumuddin》(圣学复苏),这本书很好,但是你找不到安萨里对无神论的驳斥,这么有名的作者为何对无神论不作出批驳呢?是不是这个学者的水平不够呢?不是,而是他根本就不屑于批驳这个事儿,在他的那个时代,大家都相信造物主,有谁不信主啊?如果在美国,你就会发现不信主根本不是主流,不信主的人都是边缘群体,是嬉皮士,是下三滥,英语里面叫“godless”(无神论者),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在西方社会,只有少数人才不信主,大多数人对上帝的概念都是接受的。生在伊斯兰国家,有谁不信安拉?所以,这个事儿不需要再辩论了。他的环境很可能就是这样,也有可能他强调过此事,但是后人又迷失了。还有一些传述说释迦牟尼传播佛教的时候也有信主的论述。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文献中仍然提到过造物主,在这方面存有资料。至于他是不是圣人,我个人没有研究成果,伊斯兰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学者,他们对此做出过论断,在古兰经之中,曾提到“祖·克甫罗”(助勒基福勒Dhu-l-kifl),这是一个阿拉伯语单词,是古兰经中提到的一个圣人的名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到他的名字呢?有些学者认为,“祖·克甫罗”就是释迦牟尼,“克甫罗”中的”甫”在很多语言中不读“f”,而读“p”,所以“克甫罗”,又读成“克普罗”(kipl),有些学者”克普罗”指的就是“迦毗罗”,而迦毗罗就是就是释迦牟尼的故乡,释迦牟尼就是迦毗罗人,迦毗罗是他的出生地,祖·克甫罗,就是祖迦毗罗,意思就是居住在迦毗罗的人,是迦毗罗的主人,据此,学者们认为古兰经中所说的祖·克甫罗就是释迦牟尼。古兰经21:85,以及38:48节都提到了这位先知。祖·克甫罗,纳斯尔等学者则认为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我们可以看纳斯尔的著作《我们的宗教:伊斯兰教》一书202页,纳斯尔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伊斯兰哲学家。甚至有教法学家认为,佛教徒、印度教徒也是合乎教法的有经人,《我们的宗教:伊斯兰教》一书的208页,纳斯尔认为释迦牟尼就是祖·克甫罗,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找到这本书去看看他的主张,纳斯尔先生在美国乔治顿大学任教,这是我访问美国时与纳斯尔先生的一张合影。【插图】
纳斯尔先生倾向认为古兰经中提到的先知祖克甫罗就是释迦牟尼。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佛教徒也是有经人,这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做一个了解。
伊斯兰对佛教到底应该持什么立场?
请看古兰经经文:
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62)
信道的人、犹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凡确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人,将来必定没有恐惧,也不忧愁。(5:69)
信道者、犹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以及以物配主者,复活日真主必定要为他们判决,真主确是万物的见证。(22:17)
在前两节经文之中提到:他们在他们的主那里获得他们的报酬,这段话里提到三个”他们”,2:62节、5:69节,因为这两节经文,纳斯尔形容伊斯兰教为:”唯一以经典明文肯定了其他宗教的正确性的宗教”,听起来有些罗嗦,也就是说,只有伊斯兰教,以经典明文肯定了其他宗教的正确性。伊斯兰承认了其他宗教的正确性,承认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包括萨比安人——他们的宗教之中也有正确的东西,有正确的成分。还有信道者,就是穆斯林,这四部分人,无论他们哪一部分,只要达到这个条件,都有他们的报酬,都没有恐惧,没有烦恼。马坚先生的翻译是没有恐惧,没有忧愁。如果直译的话,“他们在他们的主那里获得他们的报酬”, “hum”(他们)一词在这节经文中一共提到了三次,“他们在他们的主那里获得他们的报酬”我们认为可以简略,“他们在主那里有报酬”不就行了吗?主为什么使用了3个“hum”(他们)呢?为什么重复了3次?他们在他们的主那里获得他们的报酬!我认为有特别的用意。我们总是认为得到报酬的只是我们,但你有你的报酬,别忘了他们也有他们的报酬,他们的报酬和你的不一样,你们的回赐大,他们的回赐小,纵然如此也不能说他们没有报酬,他们有自己的报酬。我们常常误解说主是我们的主,不,也是他们的主,不光你把他当主,把他当主的人多了去了,凡是把主当作主宰的,主都不会亏待他们,凡是有一丝毫正信的,主都给他们相应的报酬。他们的报酬和你的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回报,这就是这段经文的意思。有人说,既然信佛也有报酬,那就信佛吧,不需要信仰伊斯兰。我说,那要看是什么情况。《古兰经》到来之后你明知道是真理,却不愿意接受古兰经,仍然信奉其他宗教,这就有问题了。如果《古兰经》没有传到他跟前的时候,或者没有机会得到《古兰经》,没有机会了解伊斯兰,在这种情况下,他好好信奉他的宗教,通过他的宗教的教导来寻求真理,寻求多少,主就给他多少。在中世纪的欧洲,《古兰经》虽然到来了,穆圣也出现了,但是当地的居民却只能信仰基督教,因为伊斯兰教在那里受到禁止,他们没有机会了解伊斯兰。在中国也是,虽然有13亿人,但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伊斯兰,穆斯林们拒绝传教,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伊斯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拜主,也有他们的回赐。至于他们是下地狱还是进天堂,我们不应该加以判断,应该交给真主。真主说:信道者、犹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以及以物配主者,复活日真主必定要为他们判决,真主确是万物的见证。(22:17)
这里提到了几类人,信道者就是穆斯林,萨比安教徒就是拜星教徒,基督徒,祆教徒就是拜火教徒,波斯的一个宗教,相信琐罗亚斯德是先知,还有多神教徒,真主告诫我们,对于上述各宗教信徒,我们无权妄加判断,真主是全知的,自有他来做出裁决。复生日主必定在他们之间做出判断,真主是万物的见证者,至于他们是什么归宿由主做出判决,我们无需操心。
《古兰经》还说﹕假如不是真主使人能够反抗对方,那么惦念真主尊名的一座座修道院、基督教堂、犹太会堂、清真寺,都必被人拆毁了(22﹕40)这里,经文提到的几个地方,都是记念主之名的地方,这些场合都是赞主的场合,换句话说,真主肯定了这四种场合,肯定了在这四种场合里的人们对主的赞美。犹太会堂里的犹太人在会堂里对主的赞美,主会垂听;基督教堂里的基督徒对教堂里的赞美,主会接纳;修道院里的修女在修道院里对主的赞美,主也会回赐他们。有人说,他们没有相信古兰经,而我要说,要根据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机会信奉古兰经,只能按照神父教给他们的那一套来信主,那么就有他那一套的报酬。古兰经肯定了他们的赞美,我们非要把他断出去,他们都不行,就你行?这可不是穆斯林的态度。伊斯兰对其他宗教的态度有这三节经文为证。在他们没有了解伊斯兰之前,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对真理的寻求会有相应的报酬。
接下来我们以伊斯兰的视角来看佛教教义。
首先讲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什么是诸行无常?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常的,常就是永恒,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的,都是暂时的。比如,我今天的讲课能一直讲下去吗?不,只是暂时的,就这一会儿,如果不讲了,讲课这个事儿就消失了,也就不存在了。再看这个讲台上的这个被造物,当我离开这个讲台,讲课这个事实也就终结了。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能持续下去吗?不,总有一天它会走完它的生命历程,变成一堆废品。变成废品的那一天就不是一只杯子了。杯子不是长久的,在它没有造出来之前也不存在杯子这个东西,造出来之后它才存在,是暂时的存在。由此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暂时的存在,这一点和伊斯兰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古兰经说:你看群山以为它会固定不动,其实它像行云般逝去了。(27:88)这段话与佛教的诸行无常是一致的。我们以为这座山已经有了千百万年,太行、王屋二山,古人都记载它,说愚公移山,但山仍然在那里,泰山谁不知道呢?从古至今,泰山没有改变,华山论剑还是华山。山是不是一直不动呢?你觉得它一直存在,然而这些都是暂时的,将来会像行云一样逝去。山在没有存在之前,曾经是海洋,所谓沧海桑田,沧海也会变成桑田,桑田也会变成沧海,桑田是暂时的桑田,有一天被海水淹没了,就变成沧海了,沧海的地质发生了变化,地壳向上凸起了变成山脉,就又成了桑田,什么东西都不固定。咱们焦作的云台山,以前是海洋,现在变成了山脉,所以,一切东西都是暂时的存在。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刚才有个老人家说我,前两年看你不是这样的,这两年你又发福了,老人家以前看见的那个我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前两年的我不存在了,现在的我是不是一直存在呢?不是的,一出门,讲台上的那个我就不存在了,那已经是浮云,神马都是浮云,过去了就过去了。诗上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看白发在一点点增多,转眼间就满头白发了,回想起还像昨天一样,但以前满头黑发的我已经不存在了。我在朋友圈里发的以前的照片就是满头黑发,但那个我已经消失了。世界上有永恒存在的东西吗?”昔日王谢堂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只在王谢堂前停留的燕子,现在每家每户门口飞的都是,世事无常,诸行无常。佛教认为的第一个真理就是诸行无常。古兰经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暂时的,什么才是永生的呢?真主!你说我存在吗?是,存在,从什么时候存在的?我生于1974年,在这之前我并不存在,将来我死于哪一年我不知道,将来我死了就不存在了。只有在这一个时间段,也就这个时间段里有我,等我死去几十年,连点痕迹都没有了,包括记忆也就烟消云散了。谁还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个我?那么,我就谈不上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百亿年都过去了,我就存在这几十年而已。打个比方,就像是茫茫黑夜,有一根火柴头划了一下子,“哗——”这么一下子,昙花一现地闪了一下子,就因为闪了一下子,我就说整个世界都是亮的,光明的,这就太笑话了!就这么闪了一下子,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几十年,哗啦一下子过去了,相对于漫长的历史,我说我是存在的,这不是很荒唐吗?我存在也是相对的存在,相对于永恒的真主存在,我这个存在根本就谈不上存在,只有真主才是绝对的存在。我之所以能站在这里,完全是仰赖主给我的恩赐,他让我吃吃喝喝,让我的心脏跳动一天我就存在一天,到了后世能永生吗?到了后世也是相对的永生,真主使你永生(因沙安拉),你就可以永生。如果真主意欲你不能永生,你就无法永生。在真主赐予你恩泽与给养的先决条件下,我们才能相对的存在这个世界上,真主的存在需要养分的补充吗?需要动力维持吗?我们的手机一会儿不充电就没有电了,真主的一直存在需要有人给充电吗?不!真主,除他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永生不灭,他维持万物,瞌睡不能侵犯他,困倦不能打扰他!(2:255)古兰经提到,真主才是绝对的存在,除了主之外,一切都是暂时的,这一点和佛教的对比得出的结论一样,只是佛教没有强调真主的永恒。
第二:诸法无我。
佛教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什么是色?什么是空?这个色不是颜色的色,也不是好色的色,不是美色,不是贪色,指的是色相的色,也不是贪色的色相。色指的是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你说是物质世界,那也不绝对,色指的是一切有形的,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叫色。空就是不复存在的东西,如果用色和空来比较可以这样说,看得见的全叫色,看不见的就叫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现在实有的东西将来变成没有的,现在没有的东西将来有可能又会有。刚才我举这个杯子的例子,这个杯子存在就是色,实有的东西,看得见的东西就是色,有一天它会变成空,什么时候?等诸缘消失,等形成这个杯子的因素都消失了,不复存在了,这个杯子也就不存在了。比如说,它是纸做的,如果纸都烂掉了,它就不存在了。当这个造纸厂倒闭了,杯子就造不出来了,当杯子烂了,扔进垃圾堆了,它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杯子所带来的这个色就成了空。空能不能成为色呢?还说这个杯子,如果一系列的因素凑到一块,有一个加工杯子的厂家成立了,这时候制造杯子的材料也堆满了,工人也到齐了,流水线也开动了,电源打开了,一系列的因素都集合到一块儿,又把杯子造出来了,这时候,空就成了色。没有杯子的状态已经消失了,有杯子的事实已经存在了,空就成了色。看透了这一点,空可以成为色,色也可以成为空。以我个人来说,我站在这里,176厘米的个头,用佛教术语来说,我就是一个色,从佛教上讲,我就是具体的、实有的,我就是色,我是不是一直实有?不是的。我能站在这里是诸缘皆备,所有的缘分都到了,我才能站在这里,也就是说,我有生命,有健康,还有一些热心的朋友,大家来促成这个事儿,还有若干听众,有你们的参与,这个讲堂开设了,实实在在的我站在这里,我就成了色,我原来讲课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空的状态结束了,我就成了色。我是不是一直这样讲呢?不是的,当讲课的条件消失了,各种因素不存在了,我讲课讲不成了,从这个讲台下来了,那么讲课这个事儿转眼成了空,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色就成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如果你看透了,你就不会再执着了,你执着的东西有用吗?你看这个女人漂亮长得美,这个美色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神魂颠倒,如果你看到这个美色只是暂时的,当她老了,脸上布满了黄褐斑,皱纹爬满了脸颊,身上的赘肉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个美色还存在吗?不存在了!美色成了空,色就成了空,她当初是怎么成了色了呢?当她逐渐长大,吃各种营养品,抹各类护肤品,到一定的情况下,她的美色便呈现在你面前。美色是暂时的,当美色消失了,她就成了黄脸婆了。你看透了,就不再贪婪美色了,那么你就彻悟了。所以,佛教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看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了解佛教的真谛了。
在色和空之间,彼此的转换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因缘。佛教讲因缘,十二因缘,阿拉伯语里面有个词叫“塞拜卜”,比如说咱俩今天见面了说:咱俩真有缘啊!这话能说吗?能说。今天咱俩见面全靠“塞拜卜”,凭着“塞拜卜”咱俩见面了,所以,我们两个见面就是一种缘。“塞拜卜”翻译成佛教术语就是“有缘”。缘分到了,换成阿拉伯语,就是“塞拜卜”到了,有些人说,我很想听无花果讲课,一直没有听到,没有塞拜卜,塞拜卜不到。塞拜卜到了,有人邀请你听课,你一直没有听过,现在,郑州的课堂都准备好了,来吧,凑个塞拜卜,你来了,你就可以听课了,为什么可以听到课,那就是你有缘,有这个塞拜卜,所以,我们大家坐在一起能够相聚,这就是缘分。这是谁安排的缘分?真主给的缘分。缘分,按照伊斯兰术语就是“艾斯巴布”,是“塞拜卜”,按照佛教来说,事物的构成全凭着塞拜卜。一个美丽的女人,什么塞拜卜让她长得那么漂亮,一是爹妈生的好,二是注意保养,三是没有受到过创伤和侵害,没有到太阳下暴晒,没有到农田干过活,什么都没有做过,所以她长得细皮嫩肉,这一系列的因素,一系列的塞拜卜,一系列的缘分促成了这个美女的诞生。但是这个美女的存在是暂时的,当塞拜卜消除了,她的美色不复存在了,她的色就成了空,这就是佛教的道理和逻辑,这个逻辑就叫做诸行无常。
接下来说诸法无我。
你现在看到的你,我问,哪个是你?你说,我是存在的,人家佛教说你不是存在的,为什么?你在哪里?哪个是你?谁来代表你?是你的头代表你还是你的胳膊代表你?还是你的腿代表你?你说我是个整体。你的整体上现在这个样子,你三岁的时候那个人不是你吗?你说,三岁的样子也是我,三岁的你在哪里?那个”我”已经不存在了,以前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你的这种自我意识要破灭掉。人本身是不存在的,本身是暂时的,将来都要消灭的。你说:我存在,我想怎么着怎么着。你是谁啊?我呀!我代表了我的灵魂,灵魂能代表你吗?没有你的躯体这一块儿,你能往这里一站吗?你本人相信灵魂,灵魂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我咋听你讲课呢?所以一个无花果,他有具体的声音,具体的容貌,具体的长相,具体的风格,具体的嗓子,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我,这是否代表永久的我呢?你说,这就代表我了,那么,三岁的孩子代表谁?到底哪一个是你,哪一个都不是。如果你说全身都是我,如果全身不存在了,或者有一条腿不在了,这还是你吗?你说头代表我,头脑代表你,没头只有身子就不是你了吗?所以说佛教认识到三法印的第二法印就是诸法无我。
有一段古兰经这样说: 你们怎么不信真主呢?你们原来是死的,是他赋予你生命,然后他使你们死去,然后他又使你们再生,然后你们都要被他召回。(2:28)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信真主呢?为什么否认主的存在呢?马坚先生的翻译是:“你们原是死的……”这段经文就是穆斯林所说的“先造死后造生”有它的根源。什么是死,死就是生命的终结,我的生命终结了,也就死了。一个人压根没有生命,何谈死亡呢?他没有活过,怎么谈死?没活过是不存在死的。死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生命的终结,二还指无生命的,就是不存在的生命。我们原来是不存在的,主使我们活了,凭着一滴精液长大成人,存在这个世界上,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者是一位强健的男士,或者是一个妙龄的女子,这都是主赋予我们的生命,而以前的你,不存在的,现在的你也终将不存在。这就是诸法无我。
法印的第三境界是涅槃寂静。
大地上的一切都要毁灭,唯有你主宰的大德的面容将会永存。(55:26---27)这是《古兰经》至仁主章谈到的一段话。大地上的一切都要毁灭,除了真主外,什么都不存在,将来有一天一切都要消失。一切皆空,用阿拉伯语说就是“Fan”(法尼、梵那、梵、槃),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佛教追求的第三个法印就是涅槃寂静。什么是涅槃寂静? 就是把一切都看透,都看成空,你认识到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毁灭,你就彻悟了,你就认识到佛教的真谛了,那么一切是不是要毁灭呢?刚才引证的这段经文就证明,一切都会毁灭,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存在,存在也是虚幻的存在,是“mu`aqqat”。是暂时的、临时的。为什么是临时的?我前面已经举了个例子,只有真主才是永恒的。我们这个存在相对主来说就谈不上存在。你存在这几天,到了后世能永恒存在吗?到了后世,你的永生也是相对的永生,主赐福你永生了,你才能永生下去,主不让你活,你还是活不下去。我们只是暂时的,相对于主的存在,都谈不上存在,谈不上在这个世界上呆过,我们都会毁灭,我站在这里说话,身上数亿细胞死亡,一分种以前的那个我已经死亡了,现在又是一个新生的我,身上又有细胞换成新的,又有数亿个细胞诞生了,在我说话的空隙中这几亿个又死掉了。我就是不断的死去不断的再生,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再生的。你要看透它的本质,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暂时的,这就是寂静,涅槃。佛教说,如果你看透了涅槃,看透了什么都不存在,那么你就成佛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这是什么,这不是清真言吗?“La`ilah illallah”这是你认为的清真言。苏菲派——也就是伊斯兰教中的玄学派,神秘主义者们认为,当一个人看透了世界,他对清真言的认识就不再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了,而是“万物无物,唯有真主”。你真正的认识到主,你就会发现,万物都不是物,万物根本就不存在,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都是暂时的,都是会消失的,所以你才认识到,只有真主才是绝对的存在,这时,你还会贪婪这个世界吗?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会发现“万物无物,唯有真主”了。
我们来看伊斯兰和佛教有什么不同,虽然苏菲也认识到万物无物,但却始终强调万物无物,真主永恒。而佛教始终都不强调主的永恒。他们把万物要毁灭当成世界的常态,始终没有提到真主。这里我们要提到神秀和慧能,他们两个都是历史上的高僧,神秀是尉氏人,离我们很近的一个地方。慧能是南方人,两个人之间有一次非常著名的事件,比谁能够彻悟真理,神秀做了一首诗:“心如菩提树,性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你想认识到世界的真理,就要把心当作一颗菩提树,把性看成明镜台,经常打扫,不要让它染上灰尘。这个境界是不得了了,大境界,真是看透了世界的本质。慧能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来就不是树,它只是这一会儿是树,明镜这一会儿是个台子,等它的诸缘皆尽,各种因素消失,明镜就不再存在了,也就消失了,所以明镜亦非台。世界上没有一物是存在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哪来的尘埃呢?世界的真相就是虚无的,空的,这就是佛教推崇的一个人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把一切都看透,它的本质就是灭,涅槃就是寂静,寂灭,毁灭,能够看透这一点,你才会快乐。为什么看透了我才能快乐呢,看不透就不快乐吗?佛教认为,你看不透就会受苦,看不透你就会整天患得患失,天天难受,当你看透了就不会难受了。
接下来我要讲四圣谛。
三法印,四圣谛都是佛教基本的要素,什么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认识了四圣谛,你就了解了半个佛教了。什么是苦谛,谛就是真理,就是四种真谛。苦谛:一句话:世界上一切都是苦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免不了受苦,有多少种苦呢?有身苦有外苦,被老虎咬就是外苦,自己头疼发热就是身苦(内苦)。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八苦。这样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哪八苦呢?生、老、病、死,还有四苦,受别离、怨憎恨、求不得、阴炽盛。加在一起是八苦。生老病死都是苦,相信吗?佛教认为从出生那一刻就很苦,婴儿从诞出的那一刻就很苦,母亲产道狭窄,出来的时候就要被挤压,还有接生婆对他的撕扯拍打,所以他刚出生就哇哇大哭,因为他受苦了。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苦就开始了。老了就不用说了,老了肯定苦,老了什么都做不了,很难受很不舒服。女人老了容颜不再,男人开始包小三,三奶四奶都来了,自己孤苦伶仃的你说她苦不苦?病,病了也很苦,吃药打针都很苦,手术更苦,苦上加苦,就像一辆车,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不是这里出毛病,就是那里出毛病,指不定那天就完了,寿命终结了。死亡,死亡也是最大的痛苦,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就要离开,什么东西都无法带走,你刚挣了一笔钱,现在就要走了,没办法带,到了后世见主的时候,要惩罚,要审判,你想塞点钱,一掏身上卡没带,有句话说,裹尸布上没有口袋,卡凡布上没有装钱的地方,钱再多也没有用。受别离,你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与你分手很痛苦。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怨憎恨,你讨厌的人和你相会,你讨厌这个女人,一不小心把她娶回家了,而且你还要和她过一辈子,这一辈子你都不好受,你和你憎恶的在一起生活这也是苦。求不得也是苦,你看见一个漂亮姑娘追不到手也是苦,屌丝追女神往往追不到,追不到就很苦,好不容易追到了她又死了也很难受。阴炽盛,则是指人的贪嗔痴等各种欲望积累如烈火一样燃烧,导致各种罪孽,这当然也是一种苦。佛教讲的这八苦,你说是不是苦啊?都是苦,人生来就受苦,这就是苦谛。古兰经说:我把人类创造在苦难中。(90:4)人肯定要经历苦难,这是古兰经中说的。与佛教的认识相似。
苦难的原因是什么?是集谛,集就是聚集,就是招聚,烦恼的集合,诸多烦恼集合在一起就令人很伤心。为什么受苦,就在于这些东西”贪、嗔、痴、慢、疑、见”六大烦恼,说白了就是六种性格,六种想法,六种感情组成了人性。
人性是贪婪的。(4:128)
人性是浮躁的。(70:19)
人性是怂恿人作恶的。(12:53)
人性是生来急躁的 (21:37)
这几节经文告诉我们人性中本来就存在这些性情,这些性情都是与生俱来的。有这些东西你就会受苦,佛教认为这些都是苦的根源。你为啥会苦呢?因为你太贪了。第一种烦恼就是“贪”。贪就能烦恼吗?当你贪婪却得不到,你肯定会苦,如果没有贪婪就不会苦。所谓苦是因为你有欲望,没有欲望,你得到得不到都无所谓,你还会苦吗?一个人想挣钱,挣不到钱他就会很苦,一个人不贪钱,没有这种欲望,他就不会苦。有钱无钱无所谓,他就不痛苦了。有些人贪色,但是他又得不到女人就很痛苦。如果他不贪色,他是同性恋,把女人放在他跟前他也无动于衷,他不会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欲望。佛教认为,第二条真理是集谛。把你的欲望集到一块儿了你就会苦。我们说没有钱我们难受,你对鱼说没钱,他就不会难受,你给它钱,它也不会吃,你撒把鱼食它就会吃。拿我的快乐想鱼,鱼就很不快乐,因为把你泡在水里会呛着,人泡在水里一会儿就不舒服。你认为鱼总是呆在水里冷,把它烤一烤吧,烤一下它就死掉了。不能拿你之想去想鱼,中国人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能知道鱼的快乐?它没有人的贪图所以就没有人的烦恼。
人的烦恼正是来自欲望。一个人很贪吃,得不到就很难受,这是食欲,一个人很贪色,得不到就辗转反侧。古书上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求不得就很难受。如果对女人没有欲望,他就不难受了,难受的根源在于欲望。怎样才能消除欲望,怎样才能不难受呢?就是灭!
这是第三谛:灭谛。把一切都灭掉,你认识到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毁灭的,你就不难受了。消灭欲望就是消灭痛苦,要想不痛苦就先灭欲,如果你有食欲,要想不痛苦就把食欲灭掉,那就不会痛苦了,你就不会受食欲的束缚了。消灭食欲的方法就是吃斋。性欲,得不到解决就很难受,要想不痛苦就把欲望消除掉,怎样消除?出家!佛教对欲望的解决方法就是一刀切,灭!扼杀了就没有痛苦了,一个人想当优婆塞,优婆夷,想做居士就要素斋。就是吃斋,不能杀生,不能吃肉,不能吃荤,过午不食,过了中午12点就不吃饭了,晚饭不吃,这是养生之道。当然,佛教说不杀生,这是没道理的,水里面的细胞细菌都是有生命的。你长期吃斋,对于吃肉就没有什么欲望了,你控制好性欲,你得不到女人或者得不到男人也就没什么了,消除痛苦就灭掉欲望,你灭多少就解脱多少,你灭的少你就解脱得少。当你彻底灭绝了,你也没有痛苦了。而伊斯兰对欲望的态度是:
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就是他的归宿(79:40)
出家制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主没有规定。(57:27)
出家制是佛教徒自己创建的,基督徒也有出家制,天主教也有出家制,但这不是主规定的,是他们自己创制的。创制了出家制有没有好好执行呢?没有!他们不能切实地执行,古兰经说:……没有一个人能切实地执行出家制(57:27)
为什么?因为男欢女爱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比任何动物的欲望都要强烈,从十几岁,性欲就伴随着人类一直到死,这几十年都有强烈的性能力,所以佛教徒,基督教徒看着他们出家了,他们在做什么?都在与自己蠢蠢欲动的性欲做斗争,哪里有心思念佛?满心思都是找事儿,想出去溜达一圈,上网,走出寺门上街,趁人不注意看上几眼。前几天我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招聘和尚的告示,并说不干涉私生活,月薪至少7000元。为什么不干涉?如果干涉了谁也做不了。不能结婚守在寺院里谁也受不了,这事儿太难办了。中国古代常常听到和尚尼姑搞在一起,外国则听到修道院的修女与神父搞出来绯闻,甚至有的地方都成了公开的秘密了。《三言二拍》里面有记载,尼姑把香客勾引到尼姑庵里,不让走,困着他,天天玩儿,陪我们得了,这事儿的确很困难。少林寺的和尚为什么习武?不练武年轻人浑身是劲儿使不出来,他就找事儿。练武练到筋疲力尽,倒下就睡着了就没事儿了,没有武练就挑水,把这个水缸里的水倒进另外一个水缸里,来回折腾,直到没有一点劲儿,倒头就睡就没事儿了。人有这份冲动必须把它释放出来,而佛教就是彻底的扼杀,光堵,不疏,伊斯兰不提倡这个,而佛对消除痛苦根源采取的办法就是灭谛。
接下来就是道谛。
脱离苦难到达极乐,要想彻底的解脱、看透,然后才能把痛苦彻底的摆脱,没有欲望就可以达到极乐了,脱离苦难到达极乐,从“无明”到“真如”的一个境界。什么叫“无明”?阿拉伯语有个词我觉得很好,叫“库福尔”, “库福尔”的原意叫“遮盖”,佛教讲人本来就是真如的,性情都是真如状态,没有一丝灰尘,像一面镜子干干净净的,现在就是染灰尘太多了照不出人了,不会发亮了,就是一种无明状态,被污染遮盖的太多了,想消除无明状态必须把镜子擦干净,擦干净以后就回到真如状态了。佛教讲如来就是一个真如状态的人。那么,从无明到如来怎么修持呢?通过各种方法。刚才我说的灭谛,认识到世界的暂时性和虚幻性,不再执着于那些欲望,不再贪婪,不再受欲望所困,你就不再痛苦了。但是佛教还讲,这样的苦厄是长期的,是轮回的,是周而复始的,所以要轮回。你说我这辈子修的差不多了,好不容易把欲望都给灭掉了,又该死了,那怎么办?下一辈子还要受苦,只要你跳不出轮回你就一直受苦。想修炼想摆脱痛苦可不是一辈子的事儿,要很多辈子积累到一定程度他才不痛苦。我们身边有人说:你积点德吧。啥意思?就是你干这一点不够,需要多积点德,多积几辈子才可以。一个人很有福,别人会说,你哪辈子积的德呀?!也不知道哪辈子积德多了,他才有福气。如果现在遭受不好的事情,倒霉了,他自己就会抱怨,我这是倒了哪辈子的霉或者说倒了八辈子的霉了。他这个苦就像是接力棒一样,一辈子接着一辈子,不是一辈子的事儿,这辈子的苦会转移到下一辈子,就像是接力棒一下把苦厄转移到下一辈子,你的痛苦你的行善都会向下一辈子转移,像个U盘都带着呢。这个转移靠什么方式,靠的是转世。佛教相信转世说,轮回转世。一个人死了,在他死的时候又有一个人出生了,那么佛教徒就认为,他的肉体死了,灵魂没死,灵魂从他身上出来投胎转世到这个人身上,你看哪个人出生了,说不定是哪个刚死了的人投胎转世到这个人身上,你抱着一个新生儿,对于佛教徒来说就是抱着一个新亡人,你说这个孩子多么可爱,说不定就是刚死掉的哪个亡人投胎到这个孩子身上。释迦牟尼怎么投的胎?话说有一天一头大象扑通一下撞到他妈妈怀里,从右肋骨撞进去又从左肋骨出来,后来就出生了,没有从产道里出来,这就是关于释迦牟尼的描述。他认为人都会投胎转世,人死了要过奈何桥,到黄泉路上要过各种各样的关口,一关又一关,找到一个关口就可以投胎了。哪个小孩要诞生了,你去投胎吧,怎么投胎?我还惦记着前辈子的事儿呢,怎么办?那就喝一碗汤,这碗汤喝了之后就把前世的事儿全部忘完了,这个汤就叫迷魂汤。谁管着呢?孟婆,她专门熬制这样的汤。每个人死后都要喝这一碗汤,喝完之后你就放心的上路吧,投胎吧,生下这个新生儿就把前世忘得干干净净。一个新生命就诞生了,这就是佛教投胎转世的说法。这个投胎可不是只在人之间投,有可能会错投进猪胎,猪八戒就投错胎生下来成了猪的样子。这是佛教理论。西游记则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轮回不是一道而是六道,六道轮回。我们看一下哪六道,这个就是轮回图。【插图】
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像一个大转盘,一直在转,转到哪里是哪里,你可不能光当人,这辈子是人,说不定下辈子就不能当人了,修成人道不容易,天道更不得了。怎样保持人道?就继续修行,好好行善,下辈子就有可能是修罗道,罗汉道,从修罗道再往天道上进修,这三道都是好道,如果这辈子不好好干,作威作福,贪污腐败,男盗女娼,下辈子就要做牛做马,到了畜生道。畜生怎么来的?都是人变的,人在上辈子没有好好干,就投胎转世成为畜生,这辈子爱杀生,下辈子也让你当畜生尝尝被宰的滋味,常常都是这样来回转换的。我们知道佛教徒不杀生,其中一个原因是吃素,是慈悲为怀,但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你杀得这个畜生是人,因为畜生都是人转换的。一个人家里的父亲刚死掉不久,一头毛驴出生了,这时候他变不敢杀驴,“说不定是咱爹变的!”也许是咱爹投胎投进驴身上了,所以佛教徒不敢杀生,就是担心错杀了自己的亲人,这六道轮回就是这辈子不干好,下辈子就当动物。如果男人不好好干,下辈子变女人,佛教认为,男人比女人高一级,女人比男人低一级。如果这辈子给你男身,你不好好珍惜,下辈子就是女人,在佛教徒看来,这右边坐的女同胞,都是上辈子没有行好,然后投胎转世做了女人。如果你也想当男人,这辈子好好干,下辈子就是男身,当然,这只是佛教的观点。转世灵童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佛教的班禅达赖——这是小乘佛教,如果班禅死了下一代谁来继承班禅或者达赖呢?在他死后不久出生的婴儿里面找,看谁长得最像达赖,找到这样的孩子大家公认就是他了,那么就会把他当作达赖转世,达赖的胎投进了他身上。所以这个小孩就是刚无常的那个达赖老人家,转世灵童,正是如此。【插图】
轮回就像一个大转盘,六道轮回,一辈子,两辈子,若干辈子,要想真正的快乐必须跳出轮回,到了极乐世界成了佛,你就快乐了。其实轮回是一个硬伤,它不靠谱。按照佛教的说法,人这一辈子不干好下一辈子就要变成畜生,畜生规规矩矩的做畜生,下一辈子就变成人,现在的坏人越来越多,道德败坏,很多人不行善,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死人越来越多,按理说坏人都变成畜生了,人应该越来越少,动物应该越来越多。可事实上却是人口爆炸,动物很少,很多动物几乎灭绝了,动物在一天天的减少,人却越来越多,难道人都在行善吗?现在这个社会恶人很多,可是人为何这么多呢?这就是轮回说的硬伤。如果这个人死了就倒腾出那个人,那个人死了就倒腾出这个人,世界上的人就总是这么多,为什么呢?说明了就是那几个鬼瞎倒腾呢,这个人是咋来的?是刚死过的鬼投胎来的,这个人死了该投胎变成新人了。每当一个人死亡,就有一个新生儿出生,这个鬼投胎到另外一个人身上,照这么说世界上总有这几个鬼在折腾。倒腾过来倒腾过去世界上,就是这几个人,鬼还是那个鬼,但是人还是越来越多,难道人不是鬼投胎来的吗?按佛教理论都是鬼,那你到底是人还是鬼,这就解释不通了。佛教界对此也解释不通,很尴尬。
佛教的逻辑之中还有一个硬伤,是不贪还是大贪?
你要想轮回想快乐,想去极乐世界,必须不贪,没有一丝毫的欲望什么都不贪,什么都能看得开你就快乐了。如果我啥都不在乎,我还在乎那个极乐世界吗?为了极乐世界,我就消灭我的欲望,这个欲望也灭了,那个欲望也灭掉了,我灭掉所有的欲望就是为了进那个极乐世界?这个贪心更不得了!你说,你的欲望灭绝不了,永远灭不了,如果你有欲望,为了摆脱痛苦,为了跳出轮回,为了到达极乐世界,必须摆脱轮回,为了摆脱痛苦,只为了到达极乐世界,这才是大贪!你没有摆脱这种贪心,你想修道成佛,还想跳出轮回,可能吗?所以佛教轮回说是一个悖论,一个人不可能成佛,想成佛就跳出轮回,跳出轮回就不贪,要想不贪就必须没有欲望,要想没欲望我就不在乎那个极乐世界,我不贪那个极乐世界,有没有那个极乐世界无所谓,我永远摆脱不了那个轮回,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极乐世界。这就是逻辑上的硬伤。当然,他的硬伤还很多。佛教讲因果报应。你做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段古兰经是这样说的:你们有你们的报应,我有我的报应。(109:4)报应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就是“丁”这个词。“Malik yaum-ddin”不能翻译成宗教日的主,应该翻译成”报应日的主”,这个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就是宗教的意思,“丁·伊斯兰”就是“伊斯兰丁”“努尔丁”就是宗教之光,”舍姆斯·丁”就是宗教的太阳。中国人姓丁的很多,就是从“Deen”这个词来的,有人叫阿拉丁,取最后一个字母“丁”,他们来到中国没有姓氏,就取最后一个字作为姓氏。“宗教”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报应”。宗教谈得就是欠账还钱。“宗教”这个词的词根是“dain”,就是债务的意思,有债务的人就是有”dain”的意思,“dain”转换成“丁”就是欠债还钱的意思。宗教谈得就是欠债还钱,你欠人家债务你必须得还,你欠下的恶会有恶报,你行善会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有的债务都要偿还,这就是宗教所倡导的理论,这就是报应,宗教就是报应,所以就是报应日的主,“Malik yaum-ddin”。你有你的教门,我有我的教门,换句话说,你信你的宗教,你就有信的报应,你有你的业报,我有我的业报。
古兰经上说:你有你的报应,我有我的报应。(109:5)伊斯兰相信报应,佛教也相信报应。那我们信佛不就得了?不!伊斯兰的报应和佛教的报应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呢?伊斯兰相信的报应是在后世,佛教相信的报应是在下一辈子,也在这一辈子。你出生在贫穷的家里,他就觉得上辈子没有行善,你这辈子行善了,但是你看不到福,下一辈子才能享受。你说这样公平吗?我辛苦挣了一辈子,行善积德一辈子,结果我享受不到,到我下一辈子才可以享受,这不公平!佛教说,下辈子还是你。但是你能感觉到吗?感觉不到的。就算是下辈子我知道我就是那个下辈子的人,但是每个人到了下辈子就不知道了,(因为根本没有下辈子)。我们根本不记得上辈子,根本不可能记得,(因为没有上辈子)。“人活一辈子”,这才是伊斯兰。伊斯兰告诉我们,真主创造我们就活这一辈子。“顿雅”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到了后世,真主才让我们复活,复活的那一天把所有人集合起来赏善罚恶,那个时候,真主进行公正的审判和裁决。你说这就是下辈子?不!还是你这一辈子,你还是你,赏你的时候,你知道是你,活着的时候行善所得,惩罚你的时候,你也知道你今生所做的恶。人的记忆保持着连续性,但佛教却破坏了记忆的连续性,于是人不愿信奉,不愿努力,因为没有动力。他没有体会到,所以他就没有动力行善。伊斯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报应都是今生所做的报应。而佛教却认为是要通过轮回。怎样跳出轮回?必须修道!怎么修道?首先有五戒。
这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和伊斯兰一致吗?有人说我反对佛教,佛教不让杀人你也反对?佛教不让奸淫你也反对?你就不应该反对,这都是好的。不奸淫,不说谎,我们的穆圣说:“谁撒谎谁不是我的教民。”这和伊斯兰是一致的,不饮酒更是一致的。所以佛教徒滴酒不沾,穆斯林也应该不喝酒,但是很多人都在饮酒。这当然不是伊斯兰的教导,当然,仅从五戒来看,与伊斯兰的教导是一致的。
伊斯兰有五典,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佛教的五戒就是对着这个五常,所谓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是“义”,不奸淫是“礼”,不饮酒是“信”,不妄语是“智”……。
我们来对比一下,伊斯兰教的五功,就是念礼斋课朝,也是对应仁义礼智信,念是“信”,礼是“义”,斋是“智”,课是“仁”,朝是“礼”《天方典礼》的作者刘智,在五功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典。天道有五功,人伦有五典。五典就是君臣,父子,夫妻,昆弟,朋友,处理好这几层关系就是五典,五典和五戒都是为如何脱离罪业找出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和伊斯兰很相似。
我们把佛教的几个特点总结一下,第一,就是辩证法。
色即是空,空就是色。不是绝对的,佛教从不对某一事物下绝对的定义。比如说这是麦克风吗?有人说:肯定是啊。但是佛教徒往往不说是。你问:这是麦克风吗?他说:不是。它不是麦克风吗?他说,不,它也并非不是麦克风。你说:这是麦克风吗?为什么?因为它没出厂之前它不是麦克风,毁了之后也不是麦克风。只能暂时是麦克风,但相对来说,它不是麦克风,所以他回答不是。不是吗?这明明是麦克风?它并非不是麦克风,这样错了,它只是暂时的并非不是麦克风,将来它成为麦克风了就是麦克风,这就是佛教哲学,总是辩证。伊斯兰教也讲辩证,古兰经说: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情,但是他对你是有益的,喜欢某件事,但是它对你是有害的,安拉知道,你们却不知道。(2:216)
第二个特点就是无神论。
佛教主张无神论。有人说佛教徒是多神教徒,拜神。那是庸俗的佛教徒,一般的佛教徒,见啥拜啥,真正的佛教徒是不拜神的,而且他也不信神。按照他的解释是:佛教依靠自力得救,而其他宗教是依靠他力解救。什么意思呢?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都是靠神来拯救,要想得道,需要引导,依靠上帝,依靠安拉,才能得正道。而佛教却不,它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得救的,佛教靠自力得救。如果你修小乘,你就是骑自行车的人,你修大乘就是开出租车的人,不但自己可以跑,也可以拉着别人跑。“觉海慈航”,带着大家都渡过河去。一个佛教徒认为,一个修炼成佛的人,不但能度已,而且可以度人,完全靠己,不需要他力,所以说佛教是无神论。佛教虽是无神论,还是有很多人在拜佛,有很多人相信他力,拜佛的人比比皆是,借他力之人者也很多。伊斯兰对自力他力之说是如何论述的呢?古兰经说过:凡是你享受的福利,都是安拉降赐的;凡是你们遭受的祸患都是自讨的(4:79)我们说遭受的祸患都是自找的,就是自力,我想获得成功,需要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真主的喜悦,这也是自力。伊斯兰认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才能达到真主。人类在大地上需要积极奋斗,我们的角色就是大地上的代治者。但是,伊斯兰教相信,真主的意志大于一切:除真主意欲外,你们绝不意欲。(76:30)伊斯兰不相信一切只靠自己,我们相信,任何事情都要凭借着安拉的意欲,这在阿拉伯语里面就是“因沙安拉”。你们不会循规蹈矩,除非凭借着你们的主,全世界的主的意欲。(81:29)”“illa mashaallah”。古兰经强调真主的意欲,没有真主的意欲啥都做不成,你想进天堂,进天堂是你自己想进就可以的吗?不,是真主的意欲,决定权在真主那里,这点与佛教不同。
佛教还有个特点就是普世主义。佛教讲众生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这就是众生平等,包括一条狗也可以有佛性,狗好好当狗,下辈子就有可能成人,再下辈子有可能是修罗道,天道,罗汉修成菩萨,再后来就有可能修成佛。一条狗不断地修行,就能变成佛,(但千万可不能说佛也会变成狗)。不光人有佛性,连狗都有佛性,这就是众生平等。佛教讲究不杀生,彻底得连一个生命都不杀,比如巴基斯坦,我们去过巴基斯坦,受佛教影响很重,舍不得打死苍蝇,我们看到水果摊,肉摊到处都是苍蝇,他们就把它轰走,不会喷点敌敌畏把它们打死,他们认为苍蝇也有真主给它们的给养,我们为何打死它们?这肯定和佛教的背景有直接关系,以至于人们太过于慈悲。释迦牟尼看见老鹰饿了,就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喂它,“割肉喂鹰”,摩柯萨陲看见老虎饿了,他可以舍身喂虎。佛教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一切都是平等的,你杀动物,动物无还手之力,等它成人了,它也来杀你,所以最好的办法,谁也不杀谁。可是,照这样下去,大家都不杀生,动物越来越多,成群的动物把人的地盘都给灭掉了,人们又都出家,大量的僧人出现,都不结婚生子,人只会越来越少,而动物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这个世界就成了动物世界。
伊斯兰也相信众生平等,“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绝无应受崇拜者,除过安拉。伊斯兰也相信众生平等,大家只是不同的角色。我们也不能随便宰杀动物,宰牲的时候必须念:“bismillah”(以主的名义),你没有权利宰,你没有权利剥夺它的生命,而是真主让你代替他执行主命了。你干一件事情是以主的名义干的,所以我们这也是众生平等。世人皆为施主,在佛教看来,大家都是佛的子弟,佛教的僧人见谁都口称:施主,我们是来化缘的。他去化缘的时候有没有看见门头上贴有“唵嘛呢叭咪吽”才进去化缘?看见六字真言才进去?穆斯林乞丐要饭的时候,看见门头上有“杜瓦”的时候才进去,实际上他已经违背了古兰的精神。在佛教徒眼里是,我佛慈悲,大家都是一样的。他不会看门头上写着佛教标志或者看见佛像才进去,不管是谁都是施主,猪八戒看见谁都是女菩萨……。在佛教之中,众生平等,而这也是古兰经的精神。在阿拉伯语里面,“众生”就是“阿卜杜”,大家都是仆人,都是安拉的“阿卜杜”。佛教的大门任何人都可以进,任何人都可以烧香,任何人都可以拜佛,很多拜佛的人刚开始不一定信佛,拜着拜着就信了。前几天看了一场电影《私人订制》,里面范伟饰演一个角色,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他看见佛像,扑通一下就要跪下来,这就是天性,人们渴望崇拜,就让他拜就是了。当他找不到主的时候,他就去拜佛,拜基督,见啥拜啥。伊斯兰的大门本来也是敞开的,也是普世主义,易中天老师讲了,伊斯兰的入教仪式很简单,只要当众宣布“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即可成为一位穆斯林,更彻底的说,甚至不需要当众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也可以是一位穆斯林。一个村里的村长,代表大家一念清真言,大家就都是穆斯林了。穆圣时期,很多部落的酋长来到圣人跟前念了清真言,就等于全村的人入教了。现在的人入教少,你给他举行一个入教仪式,如果十多亿人都入教,你天天啥事儿不干只能光主持仪式了,你天天参加入教仪式也忙不过来,那种情况下怎么办呢?统一投赞成票就可以通过了,完全可以在网络上点击一个确认键。伊斯兰的入教仪式非常简单,但是今天人们入伊斯兰教比入啥教都难,很多人要入教都被赶出去了,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曾经有个小伙子到绿色中华网站来找我,说我什么教都皈依了。佛教我有皈依证,道教我有皈依证,天主教我有受洗证,基督教我也有受洗证,就差一个伊斯兰教的皈依证,你能给我弄一张吗?咱们有人说,赶快把他赶走,这人啥教都信等于啥教都不信。我把他叫过来,给他讲什么是伊斯兰,皈依那几个宗教证明你有向善之心,你相信造物主之后,那些神你就不能再拜了,……他在我们那里熏陶了一段时间之后,皈依了伊斯兰,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易卜拉欣”。伊斯兰本来没有台阶,没有门槛,是我们自己设置了这些门槛。
第四,佛教在华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是说从汉明帝开始,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我们中国内地都是大乘佛教,我国佛教基本上分三部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就是汉传佛教,大部分汉族佛教徒都是信奉的汉传佛教,传入西藏就是藏传佛教,西藏、内蒙、外蒙、满洲等地,蒙古族,藏族、羌族、土族等,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信奉的是南川佛教。从佛教的传入,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伊斯兰的传入。伊斯兰的传入我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突厥伊斯兰,一部分是汉地伊斯兰。伊斯兰传入新疆被突厥民族所信奉,其信奉者可以称为突厥穆斯林,他们和内地信徒有很大区别,交流也不多,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乌兹别克这些民族都是突厥穆斯林。伊斯兰传入中国内地,主要在汉族地区传播,信奉者是一群说汉语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汉地穆斯林。说汉语的人信奉了伊斯兰教就被称为回回。1949年以后,根据国家的政策,凡是信仰伊斯兰的汉地穆斯林,不再被当作普通华夏民族成员,而是被当作回回民族,回族,不再被当作中国的主体民族对待。回回虽然是信奉伊斯兰,只是与汉地同胞只是信仰上有区别,姓氏仍然是汉姓,包括服饰、饮食、建筑风格,和普通汉族没有区别,汉地穆斯林在“解放”以后划分在汉族之外,成为回族。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种民族政策直接影响到伊斯兰对外的传播,而且民族政策的恶果正在一天天的凸显,把一个庞大的群体划分成若干个不同民族,引起互相仇视和敌意,我们至今还在遭受着这样的痛苦。这是题外话。
我们内地佛教徒信奉的是汉传佛教,从魏晋到隋唐,佛教逐渐兴起。魏晋时期佛教大量开凿石窟,雕刻佛像,镌刻石碑,形成了书法的魏碑体,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兴盛,正如诗上所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佛教寺院,可谓鼎盛一时。到了隋唐时期,隋炀帝也喜欢佛教,鼓励佛教,唐代皇帝们更是褒扬佛教,唐太宗喜欢佛教,唐高宗喜欢佛教,武则天也喜欢佛教,只有李隆基喜欢道教。武则天兴佛与她小时候有关,她小时候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武则天是山西人,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后来到了宫里,本是唐太宗的一个妃子,再后来到尼姑庵出家了,再后来被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召进宫中做了贵人。这时候她念念不忘感谢佛祖,认为这是佛给她的恩典,就鼓励多多传播佛教。她非常敬仰的人就是慧能,希望慧能在她手下做个大住持,但慧能不愿意到长安。武则天在世的时候的确给佛教很多福利,兴修了很多佛寺佛像,她的登基与佛教有很大关系。她想当皇帝,但是那是一个男人的世界,不允许女人掌权,大家也都不支持,所以她就制造舆论,有人就写了一部大云经。大云经中说弥勒佛要以女身方式投胎转世,而且要做当今圣上。后来一些和尚又注疏大云经,做注释,有一个大胆的和尚说大云经里提到的弥勒佛以女身投胎转世,这个女身就是当今天后!这是佛的旨意,我们自然不能阻挡。弥勒佛要转世而且做王,我们当然要支持。所以武则天就堂而皇之地当上了皇帝。而且选在九月初九。九九重阳本来是纯阳的日子,阳气很重,而她是女人,是阴性,选择这个日子登基,实在是非常强势了。他登基之后要感谢佛教徒,就修了很多寺院,包括维修小雁塔。她和高宗在一起的时候,就修建了龙门石窟,她长得很漂亮,但想到自己死了之后这个皮囊就不存在了,实在是可惜,她想把自己的容貌留下来,高宗就让人画下来,画下来也不满意,后来高宗就命人刻下来,卢舍那大佛的造型就是按照武则天的样子雕刻出来的,就在洛阳龙门石窟。【插图】我们各位可以去看看。据说卢舍那大佛和武则天长得很像,当然佛像是已经经过美化了,但武则天本人长得也很美,丑的话不可能被选入宫中。
佛教在中国主要有净土宗和禅宗,佛教的宗派很多,有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但主要有两个宗派就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以少林寺为代表,由达摩发起。禅宗提倡参禅,中国人说的口头禅就是受禅宗的影响。禅怎么回事呢?它讲究自力,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禅宗不拜佛,甚至还骂佛,他们不尊重佛像,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只不过是石头,我不需要拜他,修行到一定程度我也可以成佛,这是禅宗的主张。神秀、慧能都是禅宗大师,而净土宗则非常简单,净土宗提倡念佛,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建了一块净土,就是极乐世界,人好好修行,死后就可以被接引佛接到极乐世界。这是谁啊,发下这么大的誓言,建立了这么好的处所,就是阿弥陀佛,你不需要花费气力搞那些繁琐的修炼过程了,你只须念他的名字就可以了,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就可以了,完整的念法是“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一个佛的名字。佛教那么多佛,为什么只念他的名字?为什么不念菩萨的名字?这就是和利益挂钩,谁接你你就念谁的名字。谁接你到西方净土?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念上七万遍之后,说不定你死了就直接被阿弥陀佛接到极乐世界,住进西方净土,这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可以说是抄小道,在成佛的道路上给你一条捷径。禅宗说,每个人经过自己的修炼方可成佛,但是这个路程很遥远,很漫长,净土宗说,我们何必自己修炼,既然佛已经成佛了,我们拜他不就行了!拜佛,念佛。净土宗严重偏离了佛本人最初的主张,而主张对佛的默念,赞颂,赞佛多了,佛自然把你接走,所以佛教徒就念“阿弥陀佛”,希望这个佛把自己接走。“净土”这个词按照我个人理解,用乌尔都语讲就是“巴基斯坦”,极乐世界就是乌尔都语讲的巴基斯坦。“净”在乌尔都语里面是“巴基”,而“国土”在乌尔都语里叫“斯坦”,一个纯净的国土,一个洁净的地方用乌尔都语就叫“Pakistan”,在巴基斯坦住的人就是住在净土之中。巴基斯坦翻译成汉语原来就是西方的“净土”。事实上,巴基斯坦过去的确是佛教的领地,玄奘取经经过很多地方都是在巴基斯坦境内。巴基斯坦过去属于印度。印巴分治,伊克巴尔提出建造一个纯洁的国土,建立一个“巴基”的国度,就有了“巴基斯坦”这个国家。穆斯林追求洁净的土地,佛教徒也追求洁净的土地,把极乐世界称为洁净的土地,把信奉的这个宗派称为净土宗,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心目中的净土是什么样子【插图】
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极乐世界,再看一张,这就是净土。【插图】
在他们心目中,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这是网络图片,这也是极乐世界,这里还有二维码,各位谁想去极乐世界可以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到西天了。这个极乐世界根据人的传说就在西边,“西方净土”巴基斯坦正是我们西面的一方净土,看来能到巴基斯坦就算到了极乐世界了。佛教徒描述西方净土的时候很多,比如你在极乐世界刚上完厕所土地就裂开掩盖上了,不会有什么痕迹,土地自动解决。可是这个太低级了,根据古兰经中描述的天堂,人完全是洁净的,根本没有鼻涕汗水,没有大小便,不需要裂开大地掩埋才会恢复卫生。那样的话,地底下该有多脏啊,怎么可能是净土?这是玩笑话。
佛教对中国影响很大,中国人受到影响,耳濡目染比比皆是,日常生活用语刚开始的时候我已经讲了很多,比如:三生有幸、做牛做马、倒八辈子霉、有缘千里来相会、口头禅、活菩萨、积善行德等,统统来源于佛教。佛教对小说、戏曲、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插图】这张图片上面是传统剧目《目连救母》。各个剧种都有的,剧中目连的母亲因为作恶而被打到地狱中,目连是很虔诚的佛教徒,要救他的母亲,就去了地狱,一系列很经典地唱段,是老旦的经典戏。这个戏是《白蛇传》【插图】。白蛇传受佛教影响很重,这里不是赞扬而是贬低佛教。说法海管闲事太多,而且欺负善良无辜的老实人。
四大名著中受到的影响更是非同小可,处处皆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什么那么爱贾宝玉啊,因为林黛玉前世是一棵绛芝仙草,受到神瑛的呵护不断地给她浇灌成长,后来她就成为黛玉前来报恩,后来她死了,“苦绛芝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散相思地”,就提到一男一女两个人的痛苦。【插图】
【插图】《西游记》更是直接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在《西游记》里面三教的影响都有,一个人可以信佛,同时也可以信道,同时又可以信儒家思想,孙悟空犯错了大家先去找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他们都管不住了又去找西方的如来,实际上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是道教的神,西天如来、文殊菩萨都是佛教的神,信佛教就不能信玉皇大帝,信玉皇大帝就不能信如来佛祖,但是中国老百姓不管这个,只要有神拜就可以,管他是啥神,哪个都拜,从道观出来再到佛寺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人的信仰是混乱的,是盲从的,不管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都是见啥拜啥,这就是《西游记》。但《西游记》强调因果报应,最终还是赞扬佛教。【插图】
女儿国的事情,也反映出佛教对男欢女爱的禁锢。女儿国国王爱上了唐僧,她问唐僧: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痴男怨女?唐僧说:陛下,我去西天正是要解救这么多的痴男怨女。国王说:眼前就有一个需要你解救,你为什么不解救呢?唐僧无话可说,因为他也解救不了,他也很痛苦。
再看《水浒传》,【插图】 水浒传里面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发生在开封大相国寺。《三国演义》【插图】里面的关羽,被称为关公、关帝。各地都有各地的关帝庙,供奉关羽。这是道教的神,后来佛教也把他吸收在内,成了武财神,成了伽蓝菩萨。这就是佛教道教共同的官老爷。
五:谈一下伊斯兰与佛教交汇的影响。
传统伊斯兰地区曾经的佛教。【插图】这个图是玄奘取经的路线,刚才讲过了,玄奘取经这一路走去都是佛教地区,而现在都是伊斯兰地区,从敦煌往西就是穆斯林的领地,是突厥人的地盘,新疆喀什、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拉合尔、吉尔吉斯坦、印度、德里,菩提迦叶、那罗陀……这些地方,过去都是佛教地盘,现在都是穆斯林地区。阿富汗有个巴米扬大佛,过去信佛的人很多,后来阿富汗人都信奉了伊斯兰,佛教就荒芜了。巴基斯坦现在也是伊斯兰国家,可印度曾经是佛教国家。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的世俗国家,似乎没有什么佛教的痕迹。
伊斯兰历史上不可避免地与佛教相遇,结果是大部分佛教地区变成了伊斯兰地区,现在的巴基斯坦还有巍峨的佛塔,佛塔底下住的却都是穆斯林,女人们戴着头巾从佛塔底下走出来,对给你说塞拉姆。苏菲思想也与佛教汇合,前面我讲过了,佛的修持目的是要达到一个真如境界,到达涅槃状态,认识到一切都是寂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都是空的,就是涅槃了,涅槃就是空,无,灭,这就是佛教修持的最高境界。
苏菲派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乘,到达真乘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梵那”状态。苏菲把修道的境界划分为三乘,“三乘”也是受佛教影响。“小乘,大乘”的“乘”。苏菲认为这个过程就是“shari`at、tariqat、haqiqat”一乘是礼乘,二乘是道乘,三乘是真乘。有的清真寺牌匾上写着“道贯三乘”或者“教贯三乘”,“乘”就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苏菲认为第一乘就是“舍雷阿提”,只做一般功课,干一般的“尔巴代提”(功课),在此基础上的卧里们可以加“托雷格提”,这比一般的功课要多,修到一定程度到了真乘了,就和真主合二为一了。达到什么状态了呢?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苏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主合一,人主不分,自己是主,主也是自己。
苏菲派认为:人来自于真主,人是从主那里流溢出来的,就是流溢说,相对的自我意识,诸法无我,自我消失,自己的灵魂好比一滴水,天人合一之后,人就回归到主那里了,就是小河融进了大海。这一滴水不见了,它已经融进大海里,成为大海里的一部分,苏菲派就是这样认为的,到这个境界时,世界上一切都不复存在都消失了,那个状态是“梵那”就是寂灭,一切成空,这就是苏菲派所说的:“只有真主!就是“梵那”境界。
这个图是佛教和苏菲派的对比,中间拱北的牌匾上面写着“教贯三乘”,这是临夏大拱北的图片【插图】。
关于佛陀降生的神话,和伊斯兰的关于穆圣出生的传说对比,佛陀是从左肋骨出生的,他妈妈生他时没有经过产道,这是为了神话释迦牟尼。穆圣出生也有人做了神化的描述,有个阿訇讲,圣人出生时左手捂着生殖器,右手捂着眼睛,不愿意看妈妈的羞体,也不愿让妈妈看自己的羞体,也没有哭,而是喊着:“稳麦体,稳麦体!”这些都是对圣人的神化,并不是伊斯兰的教义。
圣人的出生应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就算是出生的时候捂着,拉屎拉尿的时候还是不行啊。我们不神化任何人,我们相信他是主的使者,与大家不同的是肩负着使命。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传说是说汉明帝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飞来了,他醒来就请高僧来中国了。穆斯林们也编了一个神话,说唐太宗梦见一个妖怪,谁也无法铲除,后来一个戴着白缠巾的人把他降服了,他醒来之后就问:缠着头巾的人是哪里的?回答:是回回!那就去请回回吧!然后穆斯林就来了。这就是回回来华的根源,有本书叫《回回原来》就是这么写的。而这本书的始作俑者,就是受佛教的影响,照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拷贝过来这么一份。这个说法很不靠谱,唐太宗所在的贞观年间,圣人还在麦加传教,那时候往外派传教士的能力很小,当地还没有伊斯兰化。
宗教气氛的影响
佛教徒要掐念珠,穆斯林也念,我们不把佛珠叫念珠,我们叫“泰思比哈”。我这里就有一个。佛教徒手里拿的是108颗,我们的是99颗,他们的108颗代表108种烦恼,我们的99颗代表真主有99个尊名,念99遍。99在阿拉伯语里面有很多的意思,就是要多多记念。我们为了确认数目就用珠子,这就是受佛教的影响,圣人时代没有人用这个东西。点香也是受佛教影响或者说受印度的影响。印度人都喜欢点香,喜欢用香料,穆斯林也喜欢点香,用大大的香炉,穆斯林叫点香不叫烧香,佛教说烧香。有一次我点了一根香,孩子闻着很好,过了几天孩子就说:“老爸,我们还烧香吧。”我说:“我们要说点香,不能说烧香。”她问:“点香和烧香有什么区别吗?”我说:“咱们点了再烧。”我们就彼此影响着,香来自印度的不含糊,但是有人伪造了圣训,说阿丹从天堂下来先去了印度,从天堂带回来几棵仙草,种在了印度就成了香料,所以这就是香料出自印度的原因。印度是香料之国,印度人都烧香,佛教徒也烧香,穆斯林受到影响。圣人也喜欢洁净,圣人也喜欢用香,但圣人用香并不是点燃的棍香,我们点的棍香和佛教徒有一定的关系。
宗教词汇的影响。
清真寺这个词汇都是受佛教的影响,我们去哪里礼拜?去清真寺!我们把宗教场所叫“寺”,少林寺、普陀寺、慈恩寺、开宝寺、相国寺、仙鹤寺、凤凰寺、怀圣寺等都是寺。在唐宋时期多叫做礼拜寺、清净寺,到了元明的时候开始叫清真寺。清真这个词,宋代以前的穆斯林很少使用,清真这个词大家都在用,道教有清真观,著名词人周邦彦自称清真居士,这个词现在成了穆斯林的专用。皈依、归真、信道、信士、信女、清净、无常等都是佛教的词,我们用的很多,有人说穆斯林死了不能说死,只能说无常,我们需要和佛教区别开来,他认为说“无常”要和佛教区别开,现在不但没有分开,反而一样了!佛教就讲诸法无常,取命鬼就叫黑白无常。
“普慈”本来是说佛的普慈,现在我们用来形容真主的普慈,“教门”是佛教用语,现在我们也在用,总说谁谁最有教门,成了穆斯林的专有用语。“功德”,云南用的比较多,每年过圣纪都要贴功德榜,谁出的乜贴多就写在功德榜上。“外道”也是佛教用语,“三乘”、“报应”、“魔鬼”,都是佛教用词,“开”、“念”、“请”,我们说请阿訇念一段经,不说“念”,说“开”,你是个“念经”人,不说“读”经人,佛教讲“念经”,有人买一本经却不敢说”买”,要说“请”一本经。佛教买佛像不敢说“买”,说“请”个菩萨回家。
宗教建筑的影响。我们把礼拜的地方叫清真寺而不叫清净寺,我们没有受基督教的影响,而在马来西亚,清真寺不叫清真寺,却叫回教堂。我们觉得教堂听着很别扭,实际上教堂里面没有偶像,寺里面还有偶像的,难道不比寺好吗?这还是习惯问题,佛教称寺,我们也称寺……,我们建筑的清真寺也是庙宇式的,是佛教殿堂或者道教的道观样式,它们的建筑风格是一样的,我们建筑的宣礼塔直接受佛塔的影响,八个角,西北很多宣礼塔都是八个角,开封铁塔也是八个角,这都是佛教的样式,在伊斯兰世界的宣礼塔很少有八个角的。中国就受这个影响,塔本来就是佛教建筑,佛教喜欢修塔,佛教兴盛的时代修了很多塔。清真寺建筑之中常见有莲花、法轮、宝瓶这些装饰风格,都是受佛教的影响,大家可以看一下【插图】。这个就是临夏老王寺,八角的宣礼塔,和佛教的八角塔很像,这是中国特有的塔,在伊斯兰世界没有这样风格的塔。【插图】
西宁东关大寺,大殿上面有一个鎏金宝瓶,是藏传佛教的教徒送给穆斯林的,穆斯林直接移植过来,这两边是佛教的经筒,也是一样的。开封东大寺大殿上面这个宝瓶也是佛教建筑所有的法轮图案。然后,朱仙镇清真寺也有同样的建筑,也是宝瓶,按理说清真寺应该是大圆顶,大圆顶上面一般是新月,可是中国清真寺却很少有圆顶,都是与佛寺的建筑风格一样,是殿堂式的建筑,而且顶部没有新月却是宝瓶,过去佛教对伊斯兰教影响很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而大圆顶是受东正教建筑的影响,我们知道土耳其索菲亚大教堂后来改成清真寺,巨大的十字架被拔掉,装上了新月标志,穆斯林们喜欢用新月装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用圆顶也是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很多清真寺都是模仿索菲亚清真寺来建造的,但在中国却是个例外。
西安清真大寺,【插图】这个石牌坊上面有一个佛教的法轮,这是典型的佛教建筑特征,中间这个是火轮,火焰的样子,这些在其他国家的清真寺里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中国有这样的情况。
这是西安大皮院清真寺,这个下面也是图案,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仍然是这样的。【插图】正中央仍然是受佛教的影响,是法轮。再看西安清真大寺大殿内部的对联,对联下面的装饰图案,是莲花,是佛教喜欢的图案。
这是凤凰亭,【插图】西安的藻井布满了莲花,凤凰亭的顶端大家看是什么?仍然是鎏金宝瓶,这仍是受佛教影响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从建筑上中国穆斯林受佛教的影响很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少。伊斯兰在中国扎根一千多年,佛教是中国主要文化,所以就有互相交织的影响,而且中国穆斯林一大部分来源于汉族,汉族人用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风格来建造寺院,这是很正常的事儿,所以即使他们信仰伊斯兰,也喜欢用寺庙的建筑风格来建筑清真寺,然后用法轮、宝瓶、莲花等来装饰自己的寺院。
佛教徒念经喜欢念音译,他们不直接翻译,而是直接念音译,穆斯林也是不分其意,不管是啥意思,先念了再说,大家看: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
再看这一段,这有什么区别吗?
比思敏俩黑来哈玛宁来黑米。 艾里罕目杜临俩黑兰比里而来米奈,安来哈玛宁来黑米,玛里克要敏迪尼,引亚开奈而卜杜卧引亚开奈思台而一努,一合迪南随拉图艾里目思台给麦,随拉团来兹一奈,艾呐而目台而来一黑目,艾一勒里麦厄杜比而来一黑目卧兰杜啊里奈。
如果是非穆斯林他看不出来有区别,“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比斯敏拉黑……”这是《古兰经》开端章(法提哈)的音译。
把“qul huwallahu ahad”念成:“古里虎,万拉乎,艾哈德……”念成“古里虎”,意思就错了,因为读成了对女人说的话,把圣人当成女人了。大家天天念,但只念汉字音译,却不重视它的含义,这就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徒认为不管你懂不懂,你只要念了就行……,穆斯林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比斯敏拉黑,罗哈玛尼罗黑米……”他不会考虑这是干什么。这是一部法律,真主让他做什么,他根本就不懂。大部分群众不知道《古兰经》中说的是什么,这和佛教有一定的关系,都是不懂其意,不求甚解,然后都受当地方言的影响。
当时玄奘念经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究竟是用秦音还是用梵音?也就是说是用印度调念经还是用陕西话念经?最后他妥协了,用陕西话念吧!梵音就是印度话,秦音就是陕西话,好学。穆斯林也是这样。过去我们的老阿訇们当时也许也很纠结,最后也得妥协,用当地的方言诵经。陕西的穆斯林受秦腔的影响比较多,比如“奈斯太尔努”,这就是秦腔的味道,非常接近苦音二六板,这就是受陕西话的影响。河南的穆斯林则受豫剧的影响,比如这句“艾累里麦俄祖比,阿莱西姆”就受到了豫剧的影响,这和佛教的做法异曲同工,都是不注重它的意思是什么,光知道念,佛教喜欢念我们也喜欢念。
寺院的阿訇带满拉要做什么?了事,搭救亡人。方丈,管理寺院的人,他做什么?作法。作法的目的就是超度亡人,我们叫搭救。都很注重亡人的事儿,亡人的事儿来钱快,我们说亡人需要搭救,赶紧去念一下,而他们叫功德,我们叫乜贴,他们叫香火钱,我们叫经礼。或者是“海迪耶”,把宗教庸俗化。佛教徒见啥拜啥,不考虑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不考虑它的真谛,不戒除自己的私欲,完全是功利化的做法,需要拜佛就去拜佛,穆斯林也是礼拜封斋进天堂。佛教为啥吃斋念经?就是为了进天堂。穆斯林的逻辑也很简单,为啥礼拜,也是为了进天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事儿了就想起佛了,比如说出车祸了,赶紧拜佛,或者让佛给开开光,对着车子念上一段。很多穆斯林平时不进寺,有了亡人才进寺,今天你如果看到清真寺里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戴着白帽子而且都很新,洁白的的确良面料,这就是肯定有亡人了,平时不进寺的人帽子都很新,经常去寺的人帽子都很脏,帽子的一圈都是油渍黑黑的。一群人扎堆畏首畏脚的,还有人在抽烟,阿訇来了赶快灭掉。这就是平时不进寺,临时抱佛脚。这样的景象都是对宗教的淡化造成的。
佛教的坠子,穆斯林的杜瓦牌子
有人夸大坠子的功效,挂了它就能逢凶化吉。我们穆斯林挂个清真牌,家里挂个杜瓦,易卜厉厮(恶魔)就进不来。拿古兰经和佛经比较,佛教徒认为是开了光,阿訇念了古兰经就不得了,易卜厉厮进不来了,这和开光的效果差不多。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是地藏王菩萨的话。”我不受经礼谁收乜贴”这是某个阿訇的话。为什么有这样的比较呢?我问过,为什么念完古兰经要收钱?如果一个太监传达了圣旨之后说先别接旨把钱准备好,私自收钱的话,皇上知道肯定是要砍头的。我们传达了真主的法律,念完之后再收点钱,真主知道能不砍头吗?这钱能收吗?靠宣传真主的法律挣钱,还不是宣传,就是传达,念一遍经文就收钱,这是古兰经不允许的呀。阿訇就辩解,我不收乜贴谁收乜贴?都不吃乜贴这乜贴给谁?乡老们都不出乜贴这教门咋延续?他们就是这样的理由!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犹如地藏王菩萨一般。
伊斯兰与佛教还是有很多互相的影响,今天谈一谈我们对佛教的态度: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你说基督教、佛教错了,是不是全部错了?经过今天的讲解我相信大家有这样的认识,佛教有很多的道理和伊斯兰教是一致的,在很多方面是很有道理,我们承认正确的部分,凡是劝人为善的,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都是来自于真主的正确指导,凡是错误的我们都剔除掉。
古兰经说:你们不要骂他们舍真主而拜的偶像,以免他们过分无知而辱骂真主。(6:108)有人说佛教不是好东西,什么佛经,净是垃圾,这话我们不能说,而是应该互相尊重。因为,从伊斯兰的角度来看,他们处于“库福勒”状态,他们处于“无明”状态。你想让他进入“伊玛尼”的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说也就是“真如”的状态,你需要去做“达尔卧”去搭救他,超度他,度化他,用大乘之道,把他救过来,但是不能辱骂他,那样只会激怒他。我们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要保持尊重,对他们的佛像也不能辱骂和中伤。
还有一个问题,有人问能否进入佛教的寺院呢?他不敢进,认为佛教寺院进去就被易卜厉厮(恶魔)缠住了,实际上清真寺也有不少易卜厉厮。比如圣人要求礼拜时不要留空隙,为什么?留空隙的话魔鬼就钻进去了,寺里面到处都是杜瓦,照样有易卜厉厮?易卜厉厮常常到寺里去诱惑人呢,寺里面很多人说是非,搞内讧,勾心斗角,都是受了易卜厉厮的诱惑。哪里都有易卜厉厮,佛教寺院有明显的易卜厉厮,我们寺院里面有暗藏的易卜劣厮,他们那里有外魔,我们的心里有心魔。他们的寺院有很多偶像,我们能不能进去?麦加的克尔白以前就是多神教徒的神庙,其中有360尊偶像,穆圣不是也进去了吗?他还在那里礼拜并参加朝觐,穆圣本人也进过犹太教的会所,古兰经和圣训证明其他宗教的会所可以进入,你进去参观不代表你认同他们,不代表你崇拜参拜他们,根据伊斯兰的教导,我们只崇拜真主。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请大家记下我的联系方式,以便进行更多的互动。欢迎大家访问绿色中华网站。如果大家有问题,感赞安拉,今天的讲课内容到此结束。
无花果
二〇一四年年五月五日
打赏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