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断有人抛出奇谈怪论,“朱元璋是回族”就是其中之一,有人拿这一论调往脸上贴金,但同时也招致不少诟病。
 
回族是一个现代概念,上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江西井冈山,1941年,延安当局出版《回回民族问题》一书,成为论证回族的理论依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一番民族识别,回族被正式编入户籍,成为法定民族之一。
 
有人饶舌说清代史书也曾出现回族一词,但古汉语中的族并非民族,只是指一个群体,类似于现在的“有车一族”,民国提出的五族共和,其中的回族是指回疆突厥民族,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期间也有人将回族混淆为所有回教徒,陈克礼阿訇也曾经说过“中国回族以及世界的回族人民”(《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序),这里的“回族”显然是指的全天下穆斯林,即“回教一族”。
 
“回族”这一概念产生于现代,有人却硬把这顶帽子往古人头上套,说什么海瑞是回族,李贽是回族,这就好比说穆圣是沙特人,李白是民国人,武则天是大总统一样荒唐可笑。
 
朱元璋诞生的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回族,只有回回,而回回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元初来华的花剌子模人,二是指所有西来人口,三是指所有回教徒。分而述之:成吉思汗西征第一站为花剌子模,史书称为回回国,其国民为回回人,亡国之后,大量回回人东迁入华,所以,最初的回回人指的就是他们,而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也因此被称为回回教、回教。第二个阶段,蒙古兵继续西征直到欧洲,将中亚乃至西亚的大部分土地纳入版图,于是更多的外来人口东迁入华。蒙古人将所有西来人口称为色目人,但“色目”一词不是外语,而是汉语“各色名目”的意思。色目人之中,回回人(花剌子模人)来得最早,人数也最多,所以民间有时候把色目人都当成回回人,甚至不信回教的摩尼教徒、基督教徒、犹太教徒也称为回回,比如绿睛回回,啰哩回回,忻都回回,术忽回回(上述回回均不信仰回教)。第三个阶段,随着回回人的广布,回回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汉人也因通婚或仰慕教义而加入了回回教,也因此被人称为回回。回回逐渐成为信奉回教者的专利,回回不再专指花剌子模回回国侨民,凡信回教者皆为回回,这就是回回一词的第三层含义。
 
元朝统治中国八十年,在此期间,外来回回人居汉地,娶汉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写汉字,汉化为汉人,但却信奉回教,仍称回回。而内地汉人因与回回人结亲,改信回教,虽为汉人,也称回回。所以此时的回回,包括了两种汉人,一是从回回国入华而被汉化的汉人,二是中国信奉了回回教的汉人。两者均为汉人,但同时都是回回,回回是他们的宗教身份,汉人是他们的民族身份,当然了,汉人是蒙古人对我们的称呼,我们则自称华夏人。
 
那么,说朱元璋是回族的人,其实想表达朱元璋是回回,根据上述的三种含义,他们想要说的是哪种回回呢?一,是花剌子模回回国迁来的回回后代?二,是西域各国来华的侨民后代?三,是信奉了回回教的华夏汉人后代?
 
我考察了他们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朱元璋的长相有回回人特征,朱元璋的妻子是回回,朱元璋起初追随的头领郭子兴是回回,朱元璋童年出家的皇觉寺为清真寺,朱元璋家乡凤阳县朱姓多为回民,朱元璋的部下多为回回将领,朱元璋写过百字赞……
 
说朱元璋的长相是回回人,这里显然是要说朱元璋不是华夏汉人,于是他们拿来了一张广泛传播的画像说事,说这画像的主人公有西域人特征,必然有回回血统。我看了那张画像之后差点喷饭,画中人的长相简直不忍直视,完全可以用成语“贼眉鼠眼”来形容,更通俗一点也可以说是赵本山的“鞋拔子脸”,这长相不让人待见,但也极为普通常见,在东部汉人地区并不稀奇,怎么着就能给扯到西域血统了呢?
 
西域花剌子模回回国人,是波斯人和突厥人的混血,波斯乃为雅利安人,突厥人与波斯人融合,也有欧罗巴血统,大多高鼻深目,而画中人显然没有此类特征,很有可能是后人为丑化洪武而作。以此画像就急着下结论说朱元璋是外来回回,似乎太过武断。
 
再说朱元璋的姓氏,也并非西域人改姓。西域人来华改为汉姓,如纳速鲁丁改为姓丁,马哈默德改为姓马,达五德改为姓达,然而朱姓却是汉姓,古已有之,并没有根据证明来自外邦。
 
不是回回国人,是否是第二种含义所指的回回呢?比如绿睛回回、啰哩回回、忻都回回、术忽回回呢?同样,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朱元璋祖上是吉普赛人,高加索人或者犹太人,虽然波斯语中把犹太人称为“朱乎德”,但朱姓与此无关,因为朱乎德那时候的译名为“术忽”,而且术忽在宋元之际,史料记载只存在于河南开封,而没有传播到安徽一代。
有种说法是朱元璋信奉明教,也就是摩尼教,因此国号为明,实际上明的含义是日月重开,指的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意思。
 
企图以长相、姓氏来说事的人,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势即“回回一定是外来人口”,我反问一句,为什么回回就不能是汉人呢?汉人就不能信仰回回教吗?这个误区是现代民族主义造成的错误,那个时候的回回并没有族教一体的意识,他们从不拒绝与汉人 通婚,也不拒绝向汉人传教,回回教没有民族的界限,谁都可以加入,任何人信了回回教之后,都可以成为回回。所以,即使朱元璋是汉人,也可以信奉回教,论证者为何不从这方面着手,扒一扒朱元璋家族以及他本人的宗教方面的证据呢?
 
我从不纠结朱元璋是否西域回回人的后代,在我看来,朱元璋就是土生土长的华夏汉人,他一生致力于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可见其华夏汉邦的家国情怀,如果他是外来人口,不是在驱除自己吗?不过,汉人同样可以信奉回教,朱元璋虽为汉人,是否信奉回教呢?为什么非要自己给自己画个圈,搞什么信回教的只能是外来人口?我在十六年前的《中华穆斯林的现状与展望》一书之中,引用了台湾马明道先生和西安程连飞先生列举的部分证据,来探究朱元璋是否信奉回教。
 
(一)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城南是穆斯林聚集区,穆斯林居民多姓朱,而朱元璋家正居城南。
(二)1344年凤阳蝗灾旱灾,他的父母哥哥相继去世,均用布包起来安葬。穷人买不起棺木的,一般用芦席掩埋,而布比芦席昂贵,朱家贫穷且连逝几人,不用芦席,而用布匹,说明是在谨守伊斯兰礼仪。
(三)《明史》中提到太祖“生活孤苦无着,入皇觉寺为僧”,该寺坐西朝东,与其他寺院不同,证明此寺为清真寺,因为当时佛寺清真寺统称为寺,寺里的学生也统称为僧,甚至历史上有人把牧师称为大食僧。朱元璋登基后赐名“皇觉寺”,意为皇帝在此觉醒。
(四)朱元璋住寺期间,群雄并起,但他并未投靠,而他听说穆斯林领袖郭子兴起兵时,却马上参加也证明他是穆斯林。
(五)朱元璋的妻子马高皇后也是穆斯林,其后裔至今仍是穆斯林,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的配偶也必须是穆斯林,因此这也是一个明证。
(六)许多对明政权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重要将领都是穆斯林。
(七)明太祖洪武元年在南京敕建清真寺赐名为净觉寺,并撰写《至圣百字赞》,全文如下: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王,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惠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贯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谟德,至贵圣人。
 
先看第一条,朱元璋家乡城南为穆斯林聚集区,朱姓多为穆斯林,但这似乎不能成为朱元璋信教的根据,明代对伊斯兰教包容鼓励,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传播,他家乡的居民陆续加入伊斯兰教也不是不可能,难道现在是穆斯林的人,祖上就一定是穆斯林吗?
 
第二条说朱家丧葬不用棺木只用布匹,但也不是绝对有力的根据,使用裹尸布埋葬并非穆斯林独有的风俗,犹太人波斯人也用布裹尸,耶稣就有裹尸布,恰恰相反,穆圣以及圣门弟子去世的时候只穿衣物不用裹尸布。
 
第三条说幼时入皇觉寺为僧,皇觉寺坐西向东,有可能是清真寺,出家为僧有可能是当满拉。且不说皇觉寺是否存在,是否真的不是佛寺,就算皇觉寺是清真寺,如果那时候清真寺就招收满拉住寺,又何须后来的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第四条说他投靠了穆斯林将领,这也不足为证,难道穆斯林的部下一定是穆斯林吗?只有穆斯林才会投靠穆斯林将领吗?
 
第五条说他的妻子是穆斯林,那么朱元璋因此也是穆斯林,这倒非常有可能,穆斯林嫁了非穆,非穆一般会皈依伊斯兰教,再不济,也会到清真寺里搞个形式上的入教,朱元璋妻子既然信教,他跟着老婆一起信教,不是没有可能,蒋公不就跟着宋美龄信了基督了吗?
 
第六条说他的手下大将开国元勋多为穆斯林,就是民间所谓的十回保朱,沐英、胡大海、蓝玉、常遇春等跟着他出生入死,所以他也有可能是穆斯林。这其实不是绝对的,他部下穆斯林众多,只能说明伊斯兰教传播之广泛,但部下信教与首领信教没有因果关系。
 
第七条说他敕建清真寺,并御笔撰写至圣百字赞,建寺说明不了问题,古代皇帝为体现皇恩浩荡,敕建一座寺院倒也正常,他在敕建清真寺的同时,也敕建过城隍庙,难道说建城隍庙就信仰道教吗?其实,《至圣百字赞》才是最关键也最有力的根据。评判一个人的信仰,第一条就是“口头承认”,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伊玛尼的首要条件“舌头招认”,根据百字赞,其中已经宣布了伊斯兰信仰的核心内容了,首先承认真主的存在“存心真主”,其次承认穆圣的圣品 “至贵圣人”,如果单从外表来判断,朱元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穆斯林,因为一个既认主又认圣的人,不是穆斯林是什么?
 
所以,朱元璋是否穆斯林,百字赞足以为证,如果他不是违心地说出这番话,足证他的伊斯兰信仰了,但如果他只是为了收买民心,曲意逢迎,那就另当别论了。
 
与此同时,反对者也列举出大量反证,比如宫廷用膳有大量猪肉,他生活中没有伊斯兰的痕迹,当政期间残害部下罪恶累累。宫廷之中使用猪肉非常正常,其实他和家人禁食猪肉,宫中还有大量宫女以及太监、杂役,他们并没有对猪肉的禁忌,这说明不了问题。证明他不是穆斯林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他的暴政了,在他的专制统治之下,与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元勋很多人被他残害致死,一个穆斯林能做这样的事情吗?除此之外,他死后让大量妃嫔宫女为他陪葬,一个穆斯林能做这样的事情吗?所以,他不是穆斯林。很多穆黑拿朱元璋的暴行来说事,我真要好好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变相地告诉我,穆斯林是不做坏事的,杀死大臣害死宫女作恶多端的人,绝不是穆斯林!由此可见,在他们心目中,穆斯林的定义是美好的,伊斯兰是向善的宗教,所以才与暴行罪恶水火不容,穆斯林是向善的人群,所以不会伤天害理。
现在来下个结论,如果从言论上看,朱元璋承认过伊斯兰信仰,但如果从行为上看,朱元璋推行过暴政,绝非是穆斯林。即使他跟随老婆入过教,也有可能是走形式走过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信徒,不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抛开朱元璋的暴行不论,他对伊斯兰教的态度是友好的,宽容的,而不像后人对他做的污蔑,说他强制“回族”汉化,推行大汉族主义。因为他禁止外国人口自相嫁娶,要求与汉人通婚,然而这种说法恰恰构成反证。一个民族主义者,最直接的表现是拒绝外族通婚,保持血统的纯正,正像今天很多回回和皇汉做的那样,然而鼓励各族同胞打破民族的隔阂,不分高低贵贱,互相通婚互相融合的人,怎么能叫大汉族主义呢?这是真正的多元主义,国际主义,普世主义,伊斯兰主义,这是真正的华夷不辨,天下大同。外来穆斯林与汉人通婚之后,穆斯林人口成倍增加,伊斯兰彻底扎根在华夏大地,这岂不是朱洪武之功吗?不但朱元璋鼓励伊斯兰教,明朝的所有帝王都褒扬伊斯兰教,正如傅统先先生所言:明太祖起自回民繁盛之淮上,左右近臣多为回教徒,加之历代帝王推崇回教,故汉人之改信回教者亦日渐增加。是以明代之回教徒,无论在饮食、衣服、语言、习惯上,均已纯粹为中国人。(《中国回教史》60页)
 
伊斯兰教不仅影响了民间,在明朝王室之中也有显著的影响,除了朱元璋之外,其他皇帝也对伊斯兰鼓励支持,甚至信仰。明朝设立回回钦天监,参照伊斯兰历法修订历法,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
 
燕王朱棣定都北京,修建天坛,之后历代皇帝均须祭天,从广义的伊斯兰来看,这是一神论的重要特征。朱棣在位期间,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伊斯兰世界,途中郑和也到了麦加天房。
 
永乐五年,朱棣传下敕谕,米里哈吉可以在全国各地自由传教,这个敕谕至今还保留在泉州清净寺:
 
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朕惟能成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事天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
 
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于1500游历中国,于1516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语写成《中国纪行》一书,作为礼物奉献给土耳其素丹赛利姆一世。这书里面介绍了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说:“宫廷内有皇帝专用的清真寺,有宣礼员,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礼”,他提到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皇帝对他们的重用等。他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规定的……。”书中还指出景泰帝之子归信伊斯兰教等情况。阿里·阿克巴尔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吻合。《中国纪行》到19世纪才在伊斯坦布尔皇宫档案库中发现,引起各国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它是继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后全面介绍中国的文献。说皇宫里有清真寺,也许这是指的天坛,不过天坛的祭拜,的确是一神论的,与伊斯兰并不冲突。
 
最有意思的是明武宗朱厚照,很多人说他风流成性,后世流传的戏曲《游龙戏凤》说的就是他沾花惹草的故事。然而事实上此人能文能武,博学多才,他对各宗教都有研究,尤其倾心伊斯兰教。
 
他曾御制诗篇,明确宣布伊斯兰信仰:“一教元元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作为皇帝,率性而信教,再正常不过,嘉靖皇帝迷恋道教,正德皇帝倾心回教,有史为证。他说:“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返真,盖谙教之道皆各执一偏,惟清真认主之教深原于正理。此所以垂教万世与天壤久也。”他还有个阿拉伯语名字为“妙吉敖兰”,意为“真主的荣光”。
 
据《明武宗实录》卷一八〇“正德十四年,上巡幸所至,禁民间养猪”,有人说禁止养猪是因为王室姓朱,这说法站不住脚,姓朱就禁猪的话,那应该从朱重八开始,而不是从他开始。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间,铸造大批铜质香炉,用来作为宗教用品,铭刻阿拉伯语经文,其中最多的莫过于“最高贵的赞词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正德炉价值连城,已经是伊斯兰烙印的铁证,除此之外,还有明代青花瓷,也有铭刻阿拉伯语经文的瓷器流传于世。
 
王室成员之中,宁阳王朱载垿捐资修建青州大寺,另一个宁阳王朱由椅曾为济南南大寺题写清真二字,西关的明王室后裔朱家大院之中也有清真寺的存在。明朝覆亡之后,甚至有证据说崇祯后裔被白姓回教徒收养。清初的米喇印丁国栋更是拥戴明延长王朱识锛,发起了反清复明的斗争,甚至云南有一部分穆斯林以明为姓,表示对华夏的铭记。
 
朱明王朝,一个和外来色目人不沾边的家族,竟然能对伊斯兰教产生兴趣甚至有部分成员皈依,可见在当时,一个没有民族主义污染的普世宗教,在华夏汉人之中的传播有多么深远。只是,这历史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
无花果
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七日